1
从小到大,我听过很多夸奖,有恰如其分的,有言过其实的。但要说最吊诡,恐怕是这两条。
每每圆桌围坐,我总是喜欢躲在角落暗中观察,不是那种引导话题的主角。
为免尴尬,大家常聊星座,常有人问起,我总是说:“一般都猜不中,你反着试试看。”
当狮子座的正确答案揭晓,几无例外,总有人会惊讶:“什么?你一点都不像狮子座!”
我理解,这话透着善意的表扬,说我温和中正不狂躁。可狮子座最烦的向来就是别人对自我提出质疑。狮子座招你惹你了?谁说狮子座就一定中二热血没理智?我们大狮子可好了。
你看,这种反应就是最典型的狮子座。
另一句话也是和朋友相聚是常提起的。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坐在一起,觥筹交错,酒酣耳热,说点掏心窝子的话,叙点热热乎乎的情,感觉刚刚好的时候,常有人搂着我的肩,冷不丁地来一句:“你这么好相处,一点都不像上海人。”
这想必也是赞美,说我热情、爽利、不拘小节。可是,我都做了三十年上海人了,凭啥就不像上海人?
狮子座和上海人,从来都是我引以为豪的标签。
2
春晚小品中常有上海男性:细声细气的“娘娘腔”,讲着口音浓重的普通话,斤斤计较,自私自利。大量的笑点都建立在这种预设的偏见之上,说狭隘并不为过。
北方人有难以取代的优点,上海人同样如此。有些事情,翻过来,缺点也都有优点的一面。
譬如说上海人小气,凡事得算,不肯吃亏。可在一个商业氛围充溢的环境里,契约精神本来就应该是不可或缺的。比起事先称兄道弟,临了大打出手,我更喜欢丑话说在前头。该我的,我寸土必争。该你的,我分文不要。对亲戚朋友,这或许是生分,但对普通关系,这是平等互惠。
也有说上海人冷漠,不比北方人大开大合,一张嘴就唠半天嗑,道一声“您”就有讲不完的话茬。也许吧。可某种程度上,上海人的“冷”是有分寸感,不熟的时候就不装熟,不探听别人的隐私,不深入别人的世界。你开口,我相待以诚。你不说,我相敬如宾。比起过度热情,我更青睐这种和风细雨。
再说得远一点,我对以地域品评划分人物性情,有极强的警惕。因为我们打交道的永远是鲜活具体的人,而非某些群体的子集。没有一个人可以用抽象的词汇概括,这是一种思维上的懒惰。
就像我不喜欢“硬盘”“白完”这种KDS词汇一样,对上海人的地域成见,同样是我拒绝的。
3
当然,有地域成见的人并不是多数。在成长过程中,外地的同学朋友对上海的印象,每每会触及我习以为常的认识。
我读书的年代,有一个惯例的比喻,把人看作城市某个维度的名片。
姚明在CBA夺冠后,以状元秀的身份远赴最高水平的NBA,成为休斯顿火箭队的一员。全国各地的同学坐在教室里,课间和午休时打开电视机,守着直播目不转睛,连向来对篮球无感的女生都会多看几眼。那时候的姚明,就是上海高度的象征。
上海还有一个世界级的运动员刘翔,破过纪录,喊出过“亚洲有我!中国有我!”虽然他的职业生涯颇多坎坷,但从竞技的角度而言,他的的确确地呈现出过人的实力。刘翔和上海的速度,很长时间里都划着一道自然而然的等号。
在外地的朋友眼里,上海还是很多东西。比如建筑风格并不讨喜却屹立浦江多年的东方明珠。比如秋风初起的法租界路面上散落的一地梧桐叶。比如城隍庙里永远排队却褒贬不一的南翔小笼。比如静安寺往常德路一拐,那块张爱玲故居的小牌子。
可是,身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有另一些关于上海的骄傲想分享。
譬如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这家1957年就诞生的单位,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美术电影制片厂。20多岁的年轻人未必知道这个名字。但它与中国的动画事业密不可分。《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舒克和贝塔》《葫芦兄弟》《黑猫警长》,都是美影厂皇冠上耀眼的珍珠。
但就历史意义而言,美影厂最重要的动画片之一,是106分钟的动画片《大闹天宫》。这部1961年推出的动画片,揽下多个国际奖项,展示了行云流水的动画审美和活泼灵动的人物形象,邱岳峰、毕克、富润生这样的知名配音演员,也使得《大闹天宫》恒久流传。在挑剔的观众眼里,这部50多年前的动画片,竟然在豆瓣上获得了9.2的高分。
对于上海这样的城市而言,除了那些显见的地标或者物件,像《大闹天宫》这样记忆深处的瑰宝,也许是更重要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