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伴我同行》改编自恐怖小说大师史蒂芬·金的《尸体》,本片虽然在拍摄过程中遭遇了投资方撤资、上映受到限制等诸多疑难,却还是在公映之后,一举夺得可喜的票房成绩,也在1987年的金球奖上摘得最佳电影、最佳导演的提名,1987年的奥斯卡上获得最佳编剧提名。
电影没有延续《闪灵》与《肖申克的救赎》的那般惊悚刺激与感人至深的紧张感,相反,全片无不在渲染着怀旧的色彩,经典却不突兀的流行乡村音乐穿插其中,跟随着主角高弟的回忆插叙,将影片中那自然风光尽收眼底,最终观众也会随着影片剧情的深入,被那丝毫没有一点矫揉造作的真挚友情所打动。
电影的一开始,早已成年的的高弟在报纸上看到了年少好友因在餐厅劝架时意外死亡的消息,看着车外骑车而过的少年,将他的思绪带回了他12岁的那年。
一场追昔抚今的童年回忆录,在他缓缓的叙述中慢慢展开……
少年的友情
12岁的高弟,拥有三个年纪相仿的好友,却在好友意外得知城镇外有一具小男孩的尸体后,四个少年决定开启一场注定不平淡的冒险之旅。
或许是“死亡”这个离他们鲜活生命力的还很遥远的敏感词,挑动了少年那股好奇的神经,也或许是年少时的初生牛犊的热血方刚,与想要获得社会认可的个人英雄主义的追崇,催使四个小镇少年,毅然踏上“寻找尸体”之旅。
一路上,尽情戏谑与玩闹,在泥地打滚、做着幼稚的游戏,还是好友之间用粗俗的话语相互调侃,电影都以一种极具写实的角度,刻画了四个男孩之间的友情,使得全片充满了少不经事肆意挥洒青春的气息。
或许只有少年才有的莽撞与不计得失与后果的心性,让他们的旅程,毫无计划,甚至四个人在饥饿时,才想起没有人带干粮的窘境。
也正是拥有少年毫不瞻前顾后的勇气,让四个人在旅程中一路相伴,尽管有争吵、分歧,却在最后时刻彼此之间都收获了成长与一段难忘的经历。
正如影片结尾成年的高弟在这部回忆录中写下的最后一句话:
“虽然我和他已十年不见,我知道我会永远怀念他。我后来再也没交到像十二岁时那帮人一样好的朋友,也许每个人都是如此吧?”
克里斯的成熟与担当,让高弟的作家之梦得以延续,他告诉高弟:“上天赠与你珍贵的礼物,你编的那些故事,他一定希望你珍惜这能力,不要糟蹋它,但除非有人好好看顾,小孩经常糟蹋东西。”高弟在克里斯那里感受到了重视与理解。
而被禁锢在小镇的克里斯,也因为高弟的安慰与鼓励走出小镇,最后成长为了一名律师。
互相的成就与对彼此无条件的支持,让四个12岁的少年拥有了一段不能释怀的友谊。在这部电影里,我想对于友情最好的定义是,我们可以成为彼此嬉笑打闹时最好的玩伴,却也可以成为让自己卸下心防在彼此面前袒露心底的脆弱与不堪的心理向导。
一路相伴的不仅仅是未知旅程中唯一的陪伴,更是困于自我怀疑与否定时,向自己伸出可靠双手的唯一光亮,在彼此身上寻找到了安全感与肯定。
或者那个被朋友治愈童年的高弟已不再年轻,却写下了关于他年少时的故事,我想不仅仅致敬了给予他温暖的童年友谊,也想要铭记那个始终希望你可以收获更好更优秀的朋友,不惧外人的眼光依旧支持鼓励你最纯粹的梦想,甚至无条件包容你怪异的——童年好友。
残缺的原生家庭
高弟的哥哥因为意外去世,丧失主心骨的父母,沉浸在了失子的悲痛中,本就对高弟缺乏关注与爱护的父母更是对他极尽冷淡,父亲对高弟的写得不错的文章不屑一顾,在哥哥去世后,更是对他与哥哥做着比较,亲情的缺失,让高弟,开始自我否定。
高弟甚至在睡梦中,杜撰了父亲在哥哥的葬礼上希望死的是自己的梦餍,高弟一面沉浸在爱护自己的哥哥去世的悲痛中,一面因为父母的忽视,在潜意识中代替父亲给自己做出了审判。
高弟在看到男孩尸体时,再一次直面死亡,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经历,情绪一时失控,一边痛哭,一边说着自己的父亲根本不爱自己……
残破的原生家庭让处于正在成长中的少年陷入不安与自我怀疑的漩涡中,父母长年的偏爱与忽视,使得高弟不知如何自处,而“寻尸探险”的背后,或许正是因为无法自洽的情感创伤,与无法直面现实的苦痛而选择对现实的暂时逃离。
正如那句话所言:“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不幸的一生,而不幸的童年却要用一生去治愈。”
与逃离原生家庭的高弟不同的是,家人却是泰迪内心深处不能被侵犯的底线。
在旅程中,四个人因为翻越栅栏而被主人的狼犬追击,农场主人对这群调皮的孩子厌恶至极,开口侮辱了泰迪的父亲,大肆说泰迪的父亲是个神经病,是个疯子,面对农场主的厥词,泰迪失控了。
甚至忽略了最害怕的狼犬,大声反击道:“我的父亲是登陆诺曼底的英雄!他是一个英雄……”
但在克里斯眼里,他不懂:“一个差点死在自己父亲手里的泰迪,为什么那么维护自己的父亲。”
正是因为自己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泰迪有着浓厚的英雄情结,在胸前戴着军牌、在轮流站岗时,会把自己幻想成一个尽忠职守的士兵、会做出闪火车的危险举动……
泰迪不愿去相信父亲的不堪,更不在意,父亲犯病时差点杀死自己的事实,在他的眼里,父亲就是他人生中的英雄,是他的标杆,亦是他的偶像,所以他接受父亲灌输的影响,渴望自己也能成为像父亲那样的“英雄”。
在泰迪心里,家人是人生的支柱,更是心底不能碰触的底线禁忌,那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使得泰迪总是做出危险的行为以此彰显自己的勇气与英勇,或许只有这样,他才能抓住与最渴望亲近的人那最微弱的一丝联系。
遇见更好的自己
影片最后,四个人如愿找到了那具男孩的尸体,但他们都并没有像计划踏上这段旅程时的兴奋与憧憬,当他们直面死亡时,才焕然发觉一个生命的消失,原来是不值得开心的事情,他们放弃了用尸体登上电视报纸获得关注的想法,而是拿起铺盖,给予死者最后的体面。
或许这一刻,四个男孩对于死亡有了新的认识,死的冲击,让他们理解到了对生的敬畏。
影片里,四个少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每个人也都有着不同的苦恼与希冀,却在旅程中学会了彼此鼓励与分享。
懂得了,很多恐惧大都都是来自自己对于未知事物的臆想;杜撰的超现实故事,更多反映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与反叛,而最成功的反叛不是选择逃避而是直面迎击……
在连夜回到小镇后的四个少年,第一次感觉到了小镇是多么的小,“我们只离开了两天,城镇看起来却有些不同,它变小了。”可小镇从来都没有变过,唯一有变化的是四个少年的视野与对待世界的观念开始变得宽泛,不再局限于当下的这一片四方的天。
影片最后,四个少年挥手道别,往不同的方向离去,正应了那句: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四个少年从这一刻的分离,渐渐从熟识变成点头之交,慢慢的开始疏于联系,或许在人生的轨道上我们终将要学会与过往挥手道别。
或许从高弟在森林里看到鹿,却没有与同伴分享,任由它变成高弟心里第一个秘密开始,就注定了成长之路,是要学会与孤独相处。
懂得了抱团取暖的友谊,也总要迎来独立成长的一天,学会不再对伙伴盲目依赖,不再同化趋近,就如同,旅程中那一路蜿蜒向前的轨道,轨道绵延不尽,看不到尽头,可有些路注定只能自己一个人走,只有独自一路向前才能在人生道路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
正如影片最后,高弟成为一个成功的作家,在电脑上写完关于他那段童年友谊回忆录的最后一个字后,与自己的孩子在花园里尽情的嬉戏。
回想我们的人生中也许都有过同行之旅,或许短暂,或许长久,一路同行中发生的人和事,趋于平淡也好,轰轰烈烈也罢,最终匆匆散场,多年之后猛然回头,回头张望那些青葱懵懂的岁月,在不经意间唤醒了心底那些青涩的记忆,追忆却不沉迷,才发现最宝贵的恰恰是某次不经意的一次同行之后,收获了那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