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大学本科毕业以后,按照之前学校院系的交流项目安排,我们计划于9月份到德国进行深造学习。现在回想,在德国的一些经历,对于我来说依然很清晰,值得回想。
第一次吃飞机餐,临到慕尼黑的一餐是白香肠加土豆泥,大大的两根香肠,迟到最后撑得不得了,差点吐出来,好在马上就下飞机了。一出机场,一股清新的空气袭来,感觉身心都清爽了许多。可能是因为9月底的慕尼黑在初秋,下着小雨,空气清新还带着些许清凉的味道,沁入心脾。从慕尼黑机场到火车站,需要乘坐的交通工具还不是很清楚,到火车站还需要现场买好去康斯坦茨的火车票。我背着电脑包、双肩背、一手领着行李箱,脚下有长长的路需要跋涉。身体有些疲惫,但内心对未知的旅途却因为好奇而有信心、有动力去走脚下未知的路程。
提着行李箱,从上层的机场转乘处走电梯到下层,再到地下乘坐城市铁轨和地铁。第一次看见专门运行李的电梯,其实是一条轨道传送带,将行李放在上面,只需要用手轻轻地扶着,就可以将沉重的行李从上层运送到下层的站台。在地铁的通道里,没有售卖火车票的乘务员,一切都是自动的。车票要从自动售票机上面购买,将硬币或者纸币放进售票机,根据所乘坐的路程,选择从第几个交通区乘坐到第几个交通区,根据乘坐路线选择车票的类型,并投入相应的零钱。就是这样后来几乎每次出行都需要做的事情,在我初到德国的时候却根本不知道,需要询问周围好心的德国大叔才得以搞定。
坐在地铁里,一会列车钻出地下开到地上,窗外是一片青灰色的田野,窗外的小雨滴滴到车窗上,点点清凉好像侵入了温暖的车厢中。虽然外面是初冬的清凉,自己也没有感到有多么冷。没有其他的想法,想念家乡或者是父母,妈妈的感情,此刻被所有新鲜的环境所替代,尽可能地去感受身边的未知。
到了火车站,就要买去康斯坦茨的火车票,自己对自己的德语还是非常没有信心,虽然现在觉得买火车票这件事简单到无法形容,但当时还是觉得德国的铁路系统相当复杂,加上自己从未登过厅堂的德语,最后推来推去还是让梁正博去询问信息并购买车票的。买过之后,差点忘了钱包放在了电脑包里面,还以为是丢了,找了半天,着急了好几分钟,幸好还是在书包里找到了。看了看车票,需要倒几次车,并且还要坐船,我们的火车到站上车要等到深夜凌晨三点钟,这段时间怎么度过,换车,坐船,当时觉得这路程何时能够到站,完全没有信心登上漫长,曲折的路程,却也只能硬着头皮,一分钟一分钟地度过,一公里一公里地行走。现在回想,这样硬着头皮,顶着迷茫向前进的感觉,却也十分珍贵。
抵达火车站才下午5点钟,我们的列车班次要等到凌晨3点,中间这段时间真的是没地方待,没地方休息,只能在没有座位的慕尼黑火车站站着,蹲着或者坐在地上。没有办法,当时也想过,这样的行为和仪表,可能给中国人的称谓丢脸,但是也没有任何办法。9月底的时节,正是慕尼黑啤酒节开幕的时间,夜幕里的火车站经常有喝多了酒的醉汉走来走去,见到我和正博坐在火车站的地上,问我们:“这就是你们在德国的床吗?”我当时没有听懂,还请他们重复一遍,想想当时的自己真的好单纯,认为德国的每个人都是彬彬有礼的好客朋友,没有意识会有任何鄙视国人的想法。车站的巡逻员也过来问,我还特地站起来,郑重地回答他的问题,心里因为陌生人的一句“您会说德语”而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学的德语真的派上了用场而高兴。
车站的夜晚的风清冷清冷的,吹得我身子发抖,实在是冷。找来找去,看见二层的一个大厅角落里面有一些乘客在遮着脸休息,我最后也领着箱子,从一层上到二层,终于在这里休息了一会。没有心思参观火车站,但是也照了很多没有用的车站形色匆匆的人。车站中心有个卖面包饮料的饮食摊点,下午3点的慕尼黑,天色已经暗下来了,摊点上点的黄色的灯光亮起来,好像圣诞节的装饰氛围。
在火车上的时光已经没有半点记忆了。就记得下了火车从车站走向码头,大概是凌晨四点多,天还是漆黑一片,路过一趟运送垃圾的垃圾车走身边走过,我们领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到码头。自动售票机和乘客休息室是搭在码头的一间透明的房间,码头的风可以透进来,在小房间里等了一会,见到个美眉过来等船,掏出细细的女士香烟抽起来。和她搭了搭话,她是在对岸康斯坦茨上班的上班族,住在弗里德里希港,每天乘船往返在两个港口之间。船上的船员,身材魁梧,讲话大声开朗,帮我们将行李箱提上船,我们把行李箱拖进客舱,腾出手来买了点吃的。看着窗外蒙蒙的湖面,青灰的颜色在点着白炽灯的客舱里,显得好不真实。
下了船,在标志着康斯坦茨小城的旋转印贝蒂亚雕像前留下了抵达大学城的第一张表情。到汽车站,在国内和上届师姐联系好的,请师姐来接我们,并借住师姐同学的一间宿舍一周作为周转,还怕师姐忘记时间或者有事情耽搁,打电话却联系不上,心里没有底地等了等,居然真的等到了师姐。
现在想想,20几岁的时候,结伴出国的经历,从出发到抵达,很多心里没底的事情,只知道前进的大方向正确,不得不硬着头皮前行的时候,心中满是不确定,也满是新奇,满是好奇,满是坚定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