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孤身一人待在广州的第三年。第一年,我还是个大一新生,在各个组织社团努力地刷着自己的存在感。每逢节日便跟在师兄师姐后面蹭吃蹭喝,美其名曰拓展人际关系;第二年开始接触师弟师妹,内心陡然升起的责任感在节日来临时急剧膨胀,认为作为师姐,有义务给部门的小鲜肉们过每个节日;第三年,一段感情的开始,从此只和他一起过节,无论是愚人节还是儿童节。每一个节日都成了我们彼此约会的借口。同样是第三年,这段感情画上了句号,从此不再过任何节日。
昨天上课,看到大一师妹们人手一份麦当劳,才意识到:原来还有女生节。看着眼前这群朝气蓬勃的小鲜肉,我调侃道“人老了,好像连过节的资格都没有了”。可是我真的老了吗?我也只是大他们一两岁而已,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我还是属于young generation呀。那为什么我就失去了过节的那份热情呢?
一、远在他乡
作为一学期回一次家的我来说,节日并没有太大意义。因为节日不再等于放假回家,而是默默在学校承受不能回家的孤单。仍记得有次十一放假,室友全都回家了,怕黑的我睡遍了班级所有的寝室,只是想找个人陪伴。三年来,没有哪个放假的节日不是种煎熬。
二、没有一起过节的人
时间真的能区别狐朋狗友和真心朋友。所谓日久见人心嘛。时间久了,有些感情便淡了,毕竟生活中遇见的大多数都只是我们生命中匆匆的过客。也许今年还在为你生日准备惊喜的人明年便消失在了你的生活中。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下一个节日是谁陪在你身边。三年了,每一个节日都拼尽全力不让自己落单,但是总是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觉得孤单,就像你抓沙子一样,抓得越紧,洒落得越多。中秋节却不能和家人过,即使有人陪又如何,终究不能过个团圆节;情人节被男友遗忘,即使自我安慰了无数遍,终究还是不能抹掉被遗忘的事实。有些节日,有些人,就是这么无法替代,但是他们就是缺席了,就像没有家人的中秋节,没有情人的情人节,让我一个人怎么过?
三、自我麻痹
每个人都希望被人惦念。但是节日的存在有时会打破这层幻想-其实你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重要。在这个信息时代,大家习惯了用节日问候,节日红包来满足内心的那份虚荣心,自我安慰:至少还有那么多人能够想到我,在乎我。而相比较而言,节日没有收到任何一声问候的人就显得分外悲凉。所以不过节就是这些人最好的选择。不刻意去提醒自己节日的到来,就不会有太多失望,换来的还可能是更多的surprise。
没有哪个女生不想过节,有人陪,有礼物收……只是现实如此,我不得不妥协。
仅以此文献给背景离乡求学的“女汉纸”们,希望你们最后都能找到一个愿意陪你过每一个节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