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 和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 1902~1987)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也就是说,个体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意义,就是为了自我实现。马斯洛说,“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自我实现的两个基本条件是无条件尊重与自尊。个体总是在得到无条件的积极肯定和积极自我肯定的基础上发展自我意识的。
马斯洛关于教育原则的思想大致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1.自我同一性原则
教育应该使学生寻找内在的同一性,减少或消除学生内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分裂。并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即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2.启发性原则
此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通过知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控制、逻辑思维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交流、优美人格的形成、自我的充分自由的体现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美育原则
重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教育。
4.超越性原则
对自我的超越,即超越自私,超越自我中心,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此外,还有对文化的超越,能够以某种超脱的和客观的态度对自己出身于其中的文化进行审查,就是要培养一种具有批判精神的人。
5.价值原则
教育应使学生获得价值感,应该挖掘、激发学生的内在价值,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意义。
人本主义观点扩展了心理学的领域,把从文学、历史和艺术的研究中得到的有价值的内容都包括了进来,心理学因而成为了一个更加全面的学科,并促进以人为本的组织管理与教育改革以及心理治疗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