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这是不是我自己独有的想法,我判断两个人关系好坏的标准中有一条:
看看他们会不会一起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
尤其是当我们俩同时嫉妒某一个人,并且得知对方也有这种 “不光彩” 的想法时,我们很有可能成为好朋友。好吧,我是不是有点太负能量了。
其实 “嫉妒” 这种心理几乎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英文中的嫉妒(Envy)一词源自拉丁语的 “Invidere”,意思是不怀好意地看,或者更形象地说是用 “魔鬼之眼(Evil Eye)” 去观察对方。
◆嫉妒如何形成◆
这里说的嫉妒(Envy)和妒忌(Jealous)稍有不同。嫉妒更多的时候是看到别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时,才会表现出来的情绪。而妒忌通常是因为在某方面输给对方而导致的情绪。
比如如果你的理想女友是 Angelababy,那你就会嫉妒黄晓明。但是如果你担心自己的女友会离你而去,进而投入黄晓明的怀抱,那这个时候你就是在妒忌了。
我们可以看一下根据 Emotional Competency 网站创立者 Leland R. Beaumont 绘制的嫉妒生成路径。
开始的时候,我们处于 OK 的阶段。我们对于现在的环境很满意,并没有任何其他情绪,直到嫉妒的第一个条件产生:
资历相似却表现优异的同伴。
他们要么是已经得到,要么是有能力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而且这些人在表面上跟我们的差距并不大,这也使得和他们的比较成为可能。
接下来如果我希望和你拥有同样的地位,那么就会衍生成嫉妒(Envy);如果我希望和你一样,吸引到一些我喜欢的东西,那么就会衍生成妒忌(Jealous)。不论是嫉妒还是妒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认为这件事不公平。
凭什么你能得到,但是我得不到,一定是我运气太差。我认为只要我能得到自己希望的东西,我就能够回到那个初始 OK 状态。至于这种假设是否成立,其实是个未知数。真正困扰我们的其实是:我原本也可以。
如果是一个各方面碾压我的人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我可能并不会产生嫉妒之心。但是如果这个人就是我的朋友,并且和我在各方面都很相像,但 TA 做成了,而我没有做成,那这种 “打击” 对我来说可能是巨大的。因为按照正常推理,TA 如果可以,其实我原本也是有机会的。
这种自我目标一致无法达成,会让我们长期陷入嫉妒或者妒忌的恶性循环中。此时如果有人加上一些额外的羞辱,我们很容易就会变得恼羞成怒。
总结一下,资历相似却表现优异的同伴,主观感受到的不公平以及对于自己本来能搞定的遗憾。这些因素会使我们生出嫉妒之情。
◆嫉妒种类繁多,总有一款适合你◆
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都有配套的嫉妒在等着我们。
如果周围有很多兄弟姐妹,那么势必会因为别人获得了多于自己的关注而嫉妒对方。如果没有兄弟姐妹,上学后也会有同学等着你,总是有些同学在某方面比你优秀,这个时候你也会自然生出一些嫉妒。等到工作了,那些在领导面前出风头的同事就替换了原来成绩出众的同学。
尽管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都逃不掉嫉妒的话题,但是有一个领域简直天生就是嫉妒的沃土:爱情。
爱情里的嫉妒,我们俗称为 “吃醋”。看到自己心仪的对象,在和别的异性相谈甚欢,估计是个正常人心里都不会很好受吧。不过即便是同样的吃醋,男女之间关注的重点也不同。
心理学家 David M. Buss 和他的同事们在 2000 年针对美国、韩国等国家的 450 名大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的内容为:当自己的伴侣对另一人表示好感,并且那个人在多方面都比自己优秀的时候,你会在哪方面倍感压力。
研究中列出的优势包括长相出众、收入颇丰、工作前景良好、幽默、魔鬼身材等等,并要求参与研究的学生对此进行排序,感觉威胁越大,越要放到前面。
最后的结果显示,在所有国家中男生把经济收入和工作前景放在前面;而女性则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长相和身材上。
不过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在爱情方面没有性别差异的共同敌人:善解人意。
当发现自己的竞争对手拥有良好社交能力,善于倾听、体贴温柔的时候,不论男女都会非常不高兴。
所以如果想要成为全民情敌,不论你是男是女,一定要选一个领域攻克的话,建议你在情商上多努努力,成为一个善解人意的人。
◆嫉妒也没什么不好◆
我们常说 “羡慕嫉妒恨”,似乎这是一个程度逐渐递进的过程,羡慕不成便开始嫉妒,如果嫉妒也无法释怀,我们就只能恨了。
实际上,处于中间的嫉妒是这三种感情当中比较好的那个,既没有盲目地羡慕,也不会无缘无故地记恨。适当的嫉妒能够让我们保持干劲,督促我们改善自我。当然这里说的嫉妒是善意的嫉妒(离羡慕近一些),如果是恶意的嫉妒,估计就离恨不远了。
荷兰提尔堡大学的 Niels van de Ven 和他的同事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召集 96名大学生志愿者,让他们看一本自传性质的小说,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功成名就的科学家。志愿者们分为两组,这两组的故事内容基本相同,但是一组的版本中,
研究人员故意引入了很多 “努力都是徒劳的” 暗示,而另一组中宣扬的观念则是 “科学家都是因为努力而非运气,才有今天的成就。”
接下来他们让志愿者阅读另一个名叫 Hans 的同学的资料。这个学生凭借他出色的学术能力获得了很多奖项,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尽管和之前科学家的故事无关,但是被灌输了 “努力无用论” 的学生会更多羡慕 Hans,而那些被灌输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的学生则更倾向于产生良性的嫉妒。而这些感到嫉妒的同学纷纷表示,在下一个学期会增加学习时间,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嫉妒虽然有激励作用,但是控制得稍有不当,就会跑偏。如上述实验,当我们觉得那些成功人士的成就是我们无法企及的,连想都不敢想的时候,我们可能也就干脆放弃努力,乖乖去羡慕别人了。
如同其他所谓的 “负面情绪” 一样,其实嫉妒并没有绝对的好坏。当你意识到自己在嫉妒别人的时候,要善于诱导,将它变成促进你进步的动力,不要否定它。如果别人在嫉妒你,你也不必为自己的优秀而愧疚,抓紧时间继续进步才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