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1]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胡适之为胡适,主要是以“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学者与思想家,教育家的形象,以中国现代文化奠基人之一的身份,留在中国历史。
九年的家乡教育
自幼饱读诗书:
胡适先生自幼饱读诗书,三岁零四个月便在其叔父的学堂读书。其母亲对其自幼管教严格,为了胡适先生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每一年都增加学金,最后一年加至十二元,这在当时是非常高的。
九岁时便接触大量小说,其中所看的《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一流的白话小说使其得到不少白话散文训练,在十几年后对其产生很大影响。
十二三岁时讲故事,便将古文的故事翻译成绩溪土话。
胡适先生幼时所读之书:《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书经》《易经》《礼记》。
年幼时身体弱,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文邹邹:
胡适先生年幼时身体较弱,与同龄活泼调皮的男孩不同,胡适先生年幼时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文邹邹的,因此家乡老辈都说他“像个老先生”,并叫他做“糜先生”。
母亲便是恩师:
母亲对其管束最严,她是慈母兼严父,但不在人前责骂,训打。胡适先生幼时家中财政并不宽裕,靠其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大哥从小便吸鸦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没钱就回家将香炉等较贵重的物品拿出去卖,或押。到处欠下烟债赌债。每到除夕夜家中便坐满讨债的人,母亲总是在近半夜快封门时向每一家债户发一点钱才能使讨债的人离去。过年时从不应此事责骂大哥,脸上从不露怒色。
世间最可恶的事莫如 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母亲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婆娘,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胡适先生说:“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深刻影响。我十四岁就离开了她,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20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的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的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
胡适先生回忆自己出生到十四岁,都是年幼时在家乡生活和读书的经历,在这些经历中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是颇深的。而在蒙馆私塾以及靠自己读书使得他更早的接受了教育,并且对以后的人生产生了重大教益。
胡适先生以广阔的社会历史为背景,写出了自己的身世,家庭,乡村,受教育情况。并且将自己在这一段经历的心得体验逐一表明。生动感人,脉络分明。其中写到母亲的为人处事之法与对自己的管教与慈爱对自己一生的影响是最大的。在母亲待人方式中,胡适先生被深深影响,从而慢慢形成了胡适先生的待人之道,温文尔雅,谦和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