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还没多久,一位老头就找上了门来,正是那礼部侍郎焦芳。好不容易盼到大学士之位空缺,焦芳的心眼也活泛了起来,我早就跟杨凌推心置腹过,若有这位天子宠臣的推荐,说不定大学士的位置的就有了。
杨凌一边假装受伤, 一边回忆着焦芳的履历。这老头还真就是个合适人选,进士,庶吉士、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地方上做过同知、知州、提学副使、通政、太常少师、礼部右侍郎,如今做到吏部左侍郎。可以说一个文人的升迁之路,这老头用七十年摸索了遍。而且之前劝说正德减免赋税时,焦芳就颇懂变通之术,为人处世灵活不死板,正是搞行政的好手。俩人一番试探过, 便直接进入了主题。杨凌试探性的说出了自己的抱负,开海禁!
他一直以为是因为明朝运作不对,导致开海损耗太大,后世皇帝不肯花钱。结果焦芳却告诉他,其实当年郑和下西洋,纵然没有故意在当地掠夺财富,带过来的香料等宝贝,还是让国库充盈。为了证明自己上位的合法性,永乐大帝可没少折腾,可他什么时候为国库烦恼过!
焦芳这么一说,杨凌还真就愣住了。接着他又迷惑了,既然开海获利多多,为什么文官们还联合起来要求禁海呢!经过焦芳一说杨凌才明白,原来开海其实也是变相动了文官的蛋糕。首先郑和下西洋,成功之后让宦官势力一度膨胀。文官们就是想遏制宦官势力,这才极力阻止。
有人说那你不用宦官不就行了,可这么一来反而成了威胁。宦官无后,如果换成重臣,万一在海上拥兵自重,你根本就没办法去处理。步兵、骑兵、火器兵,其实都在陆上,怎么着都能管控。大海可是无边无际啊。之前陆军是文官领兵,兵部、五军都督府相互制衡。一旦开了海军,权力失去制约,皇帝必定忌惮。然后才是人们的偏见,在郑和时期,大明就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天朝上国物产丰富,根本无需进口。朱元璋留下的护农国策,使得管理层没有向海外进军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