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隅良典发现“细胞自噬机制”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不约而至。近日,网上关于“大隅良典”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消息早已沸沸扬扬,他是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凭发现“细胞自噬机制”而独享殊荣。
自从21世纪以来,鲜有科学家能独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去年刷屏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是与两位外国科学家共享该奖。
究竟大隅良典研究的“细胞自噬机制”是什么?为何如此重要?
简单的说,在正常情况下,细胞自噬就像家里的吸尘器,可将细胞内坏死的细胞器(如线粒体)随时清理,以保证家里的清洁。同时,它还可以联手免疫系统,共同抵御病毒和病菌的侵袭,以此阻止细胞的衰老和死亡。
目前,它是科研的热门方向,在治疗很多疾病中,如肿瘤、炎症、脑血管病、心脏病等,起了重要作用。
因此解开它神秘面纱的大隅良典,可谓是实至名归。
关于诺贝尔奖的基本常识
科学是一门严谨、精妙的学科,科学家们不仅要天赋过人,更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在此,我们得感谢诺贝尔奖,如果没有它,我们就无从了解这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以及颠覆认知的科研成果。
诺贝尔奖的设立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是以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
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至于诺贝尔奖为何没有科学桂冠上的明珠——数学,坊间众说纷纭,比较八卦的说法是,诺贝尔的维也纳女友SophieHess与一名数学家私奔,他无比悲愤,因此临终立嘱时,将数学排除在外。而另外一个说法则更被大家认可,学者们认为诺贝尔生涯里的创造发明都没有借助复杂的数学,因此他没把数学列入诺贝尔奖的范畴。
诺贝尔的平生
谈及诺贝尔,最耳熟能详的是他发明了硝化甘油炸药,记得小时候,语文老师声情并茂地讲着他屡次冒着生命危险做实验。
其实除了化学家、发明家的身份之外,他还是一个资本家,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坐拥巨额财富。
而私下,他则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博览群书,颇具造诣。
但美中不足的是他的爱情,谈过三段恋爱,却终身未娶。一段是上述所言的惨遭劈腿,一段是有缘无分,还有一段是早逝。
诺贝尔奖的奇闻异趣
除了上述必备的“诺贝尔奖常识”外,还有一些趣味知识同样充满看点。
(1)诺贝尔奖的各个奖牌长啥样?
同一个奖项的奖牌款式是固定的,从1902年开始就没变过。
据悉早期的诺贝尔奖是由23K金(含金量96%)制成,到了1980年就缩水成内里用18K金(含金量75%)制作,外层镀上24K金(含金量99%),而奖章的重量也从200克变成了175克。
(2)诺贝尔奖的一些奇葩得主
最个性——法国文学家 让·保罗·萨特
在得知获奖后,他没有欢呼雀跃,而是拒绝接受此奖项,理由很简单: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
(如此淡泊名利又牛气冲天的人,世间少有!)
最省事——德国科学家 伦琴
身为X射线的发明者,接到了邀请领奖的来信,他立马回信,“鉴于路途遥远,愿你们能将奖牌和奖金寄来”。瑞典方则执意要他本人前往领奖。最终,他匆匆领了奖就打道回府,连例行的讲座也没开。
(伦琴显然一脸傲娇,正应了古人那句,恃才傲物,宜谥曰骄)
最原始——英国物理学家 彼得希格斯
他终身不用手机,在获奖时,瑞典方根本联系不上他。最终,他还是从邻居口中知道自己获奖的消息。
(老爷子的心眼真大,差点因为少了一部手机,而错过巨款和荣誉)
这些科学家无不是特立独行,傲气凌人。也罢,反正天才们都是醉心于自我世界,先闭关专研几年,然后就冷不丁地抛出重磅的科研成果。
(3)“搞笑诺贝尔奖”
搞笑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s)是对诺贝尔奖(Nobel Prize)有趣的模仿,从1991年开始,每年一次,颁奖地点在哈弗大学的桑德斯剧院举行,奖项除了常规的诺贝尔奖项外,还囊括了公共卫生、考古、营养学等随机奖项,而颁奖者均是来自各国的记者、编辑、科学家(其中包括几位诺贝奖得主)等精英人士,意在选出那些“乍看之下引人发笑,之后发人深省的研究”。
比如:
认知科学奖——胯下看风景更美
日本东山教授说,通过“胯下看世界”,风景的景深会缩小,远处的风景也会缩小并离得更近一些。
生物奖——混进羊群的男子
英国的汤姆·特怀用假肢延长了自己的四肢,以此模仿山羊的运动方式,并在山间与山羊作伴,用以研究动物习性。
生殖奖——老鼠的性欲受它裤子影响
艾默德·沙菲克研究了穿聚酯纤维、纯棉或羊毛裤子会对老鼠的性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
虽然这些研究看似无用又令人捧腹,但是它们的确为思考提供了新的角度。世界因每个人与众不同的想法又增添了一种可能性。
或许,在生活中,科学对于普通人是遥远的、烧脑的,但保持好奇则是每个人该有的天性,有了它,我们才能看得更深、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