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空如月
91
当下解脱——
现在反观一下自己的心,看看自己的心在执着什么?
解脱与觉悟,就在当下一念,莫离自心。
一切皆在自己的心内,莫向外寻。
如果我们总是执着于某种观点或某种情绪,就离开了自心的当下。
当我们的心放下执着,回归于清净,自在解脱即在当下。
难道还有其他的解脱吗?
92
生命不仅需要光明,也需要黑暗。
将种子暴露在阳光下是无法生根发芽的。
即使是参天大树,如果将所有的根都暴露在阳光里,它也将会死去。
光明和黑暗都是生命成长所必需的条件。
而生命以它的芬芳超越了光明与黑暗的对立。
它是光明与黑暗共同哺育的孩子。
它充满着全新的品质——爱与智慧。
93
阅读了很多的佛道经典,看过了很多前辈大师的论著,也在无数大成就者的传记中读到了他们的神奇故事,对于观照自心也进行了很多年的实践,最后发现,只因为事实太过简单,所以以至极少有人相信。而对于这唯一的事实,却没有任何一种语言可以来说明祂,那个终极的一直都在,祂从未离开过我们,或者说祂才是我们本来的样子。现在的我们——通常认识里的我们,不过是祂的一个梦,或者说是祂的幻化,或者说是祂的化身,或者说是祂的面具,或者说是祂自导自演的游戏中的一个角色。只是我们入戏太深,以至于忘记了自己不是这一个个梦,不是这一个个幻化的化身,不是这一张张面具,不是这一个个千变万化的角色,而是洗去了所有这些幻化妆容之后的自己——无形无相,无生无灭,清净灵明,自由自在,吉祥安泰,极乐圆满。
94
在读《禅门境界论——平常心》时,想到了一个比喻:平常心就像是一杯清水,这杯清水在安静不动的时候,本身就是安宁、幸福、澄明、灵透、自在、圆满的,可是我们一般人总认为这些东西是“找”出来的,于是我们不断地搅动这杯水,一边搅动一边寻找,希望在这杯水里或水外找到我们想要的,可是不管怎么找都找不到,但又不甘心,于是就更加努力地去找……这不就是我们凡夫俗子的心理吗,祖师们说,别找了,让水静下来可以了,一切本自圆满,可是谁又能相信呢?
95
法界,即是心。一切皆是心的游戏,一切皆是心的妙用,“心”也只是一个名字,原本也并没有此名字,强名为心。在心的游戏里,没有什么是真实的,既无真实,也就没有与真实相对的虚妄,一切非真非不真。修行,只是让心回到它的本来,而不要被心自己的游戏所迷惑了,如此而已,别无其它。
说到不等于做到,理上明白了,还需要在生活中磨练。在生活中能够自主自己的心,始终不被迷惑,才是真功夫。当时常自警、自励、自勉!
96
我们看到的存在,仅仅是真实存在的影子。穿透那影子,才会来到真实面前。
时刻保持觉照而安祥的心,就是最好的修行。
修行,不是要达到某种高深的境界,而是做回本真的自己。
97
我们太容易忽视本然自在的自由、快乐和幸福,我们太容易陷入各种情绪里而自寻烦恼,我们太容易陷入各种计较里而疲惫不堪,只因我们有太多的欲望和追求,只因我们有一颗不安分的心。
停下来吧,停下心里的繁忙,停下一切的计较和思虑。就这样单纯的站在窗前,就这样单纯地看着山峦,看着薄霭,看着阳光映照出的云朵的金边。就这样单纯地呼吸清新的空气,感受那清新和花香,就这样单纯地看着叶子的绿、花儿的鲜。就这样静静地感受风的吹拂,就这样静静地闭上眼睛,停泊在寂静的安详中。生命,即会自在安详地展现出本有的自由、快乐、幸福、圆满……
98
儒释道的圣人们,犹如智慧河流的源头。这智慧的河流流经了千年,曾经流进了历代祖师们的心里,祖师们于是融进了这智慧的河流,成为这河流的一部分。现在,这智慧的河流又通过祖师们流进了我们的心里,于是我们也成了这智慧河流的一部分。希望我们也能融入这智慧的河流,并让它流进更多人的心里……
99
爱,是每个人本来的样子。
执着于爱,爱就成了苦海。放下这执着,当下,爱就化为了天堂。
只有这至爱,才是化解一切痛苦烦恼的无上甘露。
这至爱,亦名智慧与慈悲。
100
把握每一刻当下的心,就是最好的修行。
当下的心如果做不了主,说别的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只会活在当下。你能活在过去或者未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