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福考试中,有句老话叫做“得听力者得托福”,意思就是听力好才有可能考好托福,听力不好的童鞋就只能默默在墙角种蘑菇了。
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托福听说读写4个考核项目中,只有阅读不涉及听力,其他部分都要求考生根据听力内容做出相应的判断和总结。这本来就是合理的,出国之厚哦,童鞋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就是适应当地生活和学习环境么,听不懂别人在讲什么怎么和人家交流呢,课堂上听不懂教授讲课内容怎么在大学里混迹呢。
于是,我就经常碰到各种童鞋的吐槽:
上遍了市面上所有的培训机构,可是听力还是十几分;
模考软件上的文章都要听烂了,考试还是摸不着头脑;
机构说要听科学60秒,可是真心好难,尝试几遍只能放弃。
不知道看台下的你是否也有类似的苦恼,如果有,那么请你现在思考以下的问题:你了解你目前的听力水平吗,你知道自己的问题到底再哪里吗,你知道你想达到的水平是什么样的吗?
如果你不清楚问题的答案,请花点时间阅读以下的文章,因为这些最根本的what(听力对你而言是什么),why(为什么你一直没有入门),how(你通过什么方式实践)的问题一旦解决了,你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不清楚听力是什么的童鞋,请简单观察或者回忆一下自己在听听力时的场景:你是听到了一堆外星语吗, 还是大部分情况下是外星语偶尔有几句人话,还是大部分情况下是人话偶尔有点外星语,亦或是听到的都是人话。
大脑对信息的第一反应往往会直接通过行为展示出来,不信你看看考场里学生的表现就知道了,同样是草稿纸,有一部分童鞋的纸张比脸还干净,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还有一部分纸张上密密麻麻记录了很多信息,当然更多的零散的一些符号和只字片语的记录。
你自己对号入座吧,先了解自己不是要自我责怪,也不是要沾沾自喜,是为了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客观的看待自己,平静的分析问题才能看清前方的道路,不至于中途迷失。
每个人的英语水平不同,所以草稿上记录的信息是不同的,但无论如何,对于普通学习者来说,我是不赞同完全不做任何笔记的。
01.论笔记的重要性
如果你参加的听力考试需要持续1个小时,全程只有听一遍的机会,在你听材料之前没有机会看到考题,那么你的最终成绩高低就完全取决于你对于听力内容的理解。(技巧什么的也是建立在听懂的基础上,要拍板的童鞋稍安勿躁,请移步至留言区)
不做任何记录的童鞋需要完全靠大脑的记忆力回顾材料内容。那么,大脑是否如此可靠呢?
不幸的是,据脑科学专家研究,人的大脑记忆并没有那么可靠。在短期内,大脑能够储存的信息量仅仅是4组。所以,如果你遇到的材料内容较短,短期记忆或许可以帮助你,但如果听力考试维持1个小时,你觉得你的短期记忆能够记得住多少信息呢?这个时候,你做的记录就能很好的帮助你补充断篇信息了,帮助你延伸记忆。
我们把大脑比作一台需要电脑,单位时间内同时运行多个程序一定会导致CPU的满负荷运行,这时候如果我们再强行打开额外的程序,只会让电脑卡死,什么都做不了。想要继续工作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关闭几个程序,等待CPU的恢复。大脑也是一样,当我们承载的信息到了极限,能做的就是清空一些内存,笔记已经记录的内容就暂时让大脑关闭程序,让大脑很快接受接下来的信息。
当然也曾有同学像我反映:可是我明明都听懂了呀,再做个笔记不是又额外消耗我的精力吗,毕竟记笔记也要消耗大脑的能量啊。
嗯,有一定道理。但是,这时候我们悄悄走入了另一个学习陷阱:能力错觉。具体来说,就是酱:听的时候每句话都听懂啦,这就代表我听力没有问题啊,可是为什么出来的答案和我的不一样呢,为什么人家回忆的内容和我考试听到的好像不一样呢。
试想一下,我们学习开车时怎样一个过程,首先要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包括各种交规和通识,然后让每个人实地学习驾驶,教练在旁边示范,学员做实践,然后不断通过教练的反馈调整开车姿势和流程。没有人是通过看书学会开车的,都要亲自实践犯错调整才能够真正学会。
所以,表面上的听懂不代表你真的懂了,你得有个检测工具衡量自己到底是不是真懂。
我举个例子:一位学生在与一位教授讨论论文的事情,教授很喜欢学生的论文想让学生做些分享。原文是这样的。
professor: I’d love you to talk about this astronomy unit in class on Wednesday.Student : Really? Um... Cause I don’t really think I’ll have any time to write my paper by then.
你听到这句话时,你在脑海里想到的是什么?是他愿意做分享还是不愿意呢。如果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就是跟着字面意思走,你很可能会认为学生很兴奋,迫不及待想要参加,那到底是哪种情况是需要大脑结合上下文情况分析得出结论的。后文讲到他怕到时候完不成。
02.笔记要记,但要选对关注点
接下来又有人问了,我笔记记了好几本了,也没看我能力提升吗? 那么我们就要来讨论大脑对于新知识的处理方式了,了解了大脑的解析过程你就明白了你的笔记不足之处。
大脑第一次接触到新知识时,一定是一片混沌的,就像一堆混乱的拼图碎片,如果不知道每一块拼图的相互关联,也不了解背后的意义,你的大脑是无法将一堆碎片拼成一幅画的。这时候如果你能够让大脑培养一种核心能力,把碎片组合起来,那么你就具备了拼图的能力,这种核心能力就是组块。
组块的形成有3个阶段:
对于核心概念的熟悉程度,消化理解这些核心概念,背景信息的获取。
一、我们听每个句子的时候,首先要关注的是句子的核心结构,看看你的笔记内容记的是些什么内容,是不是一句话的核心,还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
举个例子:上文中的一句话: Cause I don’t really think I’ll have any time to write my paper by then.
你抓到的核心框架是什么,是 i don’t really think吗,那你就错过关键信息了,后面的才是重点,有没有时间做某件事情。
二、消化核心概念的能力,这就是在考察你对句子的理解能力了。很多时候,造成错觉的最大原因就是想当然的误解了一些 词者短语的意思,导致了消化的失败,所以大脑在某一处产生不了有效链接,无法完整输出信息。
举例:Over here is an interesting specimen from the past. This stuffed animal is not the giant penguin as it appears to be.
如果不知道specimen是什么,giant penguin是什么,也不知道后面as it appears to be是什么意思,那么理解这句话会有些许困难,你的大脑虽然已经找到了句子的核心结构,但是缺少胶水的粘性,没有办法建立连接,所以组块组建失败。
三、最后一个阶段,获取背景知识,就是指,是否能够根据你已经理解的一句话推导出上下文句子的大致用途,是进一步解释还是转折或者递进。
举例:还是上文那句话Over here is an interesting specimen from the past. This stuffed animal is not the giant penguin as it appears to be.
假设你所有信息都理解,是否能够根据这句话推测出下句话大概讲什么呢。这句话讲,这种肚子鼓鼓的动物虽然看上去很想企鹅,但它绝不是。后面一定会讲拿它到底是什么呢。
03 介绍一种进阶方式
综上所述,想要系统的提升自己的听力能力,需要一步一步寻找自身的问题所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做到这一切有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 听写。(童鞋不要砸键盘哈,不要愤怒,听写你知道,可是下面我要讲的注意事项也许你不知道)
时间控制
很多人都问过我,听写一篇文章要花3到4个小时,谁一天有那么多时间啊,还有那么多作业和功课要处理。很有道理,时间不等于质量。
一个人在单位时间内的精力是有限的,超支付出更容易让人感到沮丧。合理的方式是:在单位时间内花尽量多的时间找自己的不足之处,(不要沾沾自喜也不要自欺欺人),用不同颜色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是第一层次核心架构听不出来,还是某个短语理解不到位,亦或是只能短时间集中精力,时间长了效率就不行了。
集中火力专攻某个困难,不要着急,这个时候是你成长的黄金时间,你需要针对自己的弱点有对策地提升。
发现自己对句子结构不敏感首先要弄清楚句子一般有哪些结构,抓核心,然后练一练阅读时快速抓句子核心的能力,一般来讲,做阅读训练要比听力难度稍低。最后,集中精力专门找一些句子,练习听句子时的大脑反应,直到能够轻松找到句子核心结构。
如果这一步已经过关,恭喜你,接下来的短语或词就主要靠积累了,遇到不会的做记录,上网或字典查资料,每天不停复习练习,总会是有进步的。
最后,背景链接是相对比较难的,需要磨耳朵到一定阶段,听到了某一些句子或短语,你就大概猜到下句话的方向了。
挑选的材料难度略高于当下水平
跳出舒适圈才能不断让自己成长。不管你目前用的是什么材料,先进行上文中的第一阶段,如果发现错误之处少于5处了,那么就要准备寻找下一个阶段的材料了,语速提升或者专业度稍高,或者文章长度拉长。
适当抬头看看上下文
关注听力中每一句的细节容易让人忽视上下文,而往往单独的一句话会让人陷入死胡同。听了几遍就是听不出来中间某个词或者短语是什么,这时候一定要结合上下文,你会得到提示,就容易推测出来了。
这次就到这里啦,有什么听力听力困扰可以留言啦,各位,喂,那位刚才砸键盘的,你可以说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