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何,每当看到微信公众号里诸如“如何更有效的思考”,“如何一个月内阅读100本书”,或者“如何更快地用写作赚钱”这样的短文,我的心便会不由自主地扑通扑通狂跳不止,面红耳赤,手心冒汗,浑身燥热。这感觉,一点也不好受。后来我才知道,那种感觉就是焦虑了。
一直在想,这种短小精悍的文章如何会有这般魔力,能够让一个好端端的人浑身颤抖,呼吸困难,焦虑不已。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便果断放弃思考。想不出答案的问题暂时可以放一放,没有人规定一定找出个答案不可。
近来迷上了朱光潜老先生的书。于是找来他所有的书,一页一页地,一篇一篇地,甚至是一字一字地读下去。他的书,于我,可比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或是宫斗剧一类精彩百倍。或者说,简直不能同日而语。我从未见过朱老其人,未闻过其声,却深深地被他的每一个文字吸引。读他的书,就像与一位年长者对话,或者聆听他的智慧。他的文字,没有激情澎湃,也不慷慨激昂。他是美学领域的大师,写下了无数关于研究美学的书籍。本人愚钝,也没有到达能够欣赏美的境界,所以暂时只能读一些诸如《写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比较浅显的文章。大师就是大师,他不会故弄玄虚,也不会趾高气昂,对晚辈不屑一顾。真正的大师有如他一般,沉着冷静,谆谆善诱,不嘲笑也不蔑视。像一个白胡子的长辈,鹤发童颜,捋着胡须,双眼微微眯起,看着你,慈祥地笑着。你在他面前,不会有压力,也不会感到自身的渺小与微不足道。
最近在读的是朱老的《谈文学》。下载了电纸书,也买来正版书,得空就看一些。我发现,要看此书,心必须是清净的,沉稳的,踏实的,且耐心的。你焦虑,你慌张,或者你贪婪,都是无法阅读此书的。于是,每天清晨,坐在车里,其他人未上车之前,一切都那么安静。睡了一晚,精神比较饱满,心自然也是宁静的。这个时候,最适宜看这本书。翻开书,听朱老对文学的见解,以及对晚辈的教诲。每一个字,都如珍宝,熠熠闪光,将我的周身照耀得熠熠生辉。
朱老的文章,可以读,可以品,独独无法模仿或者写读后感。因为他的文章涉及得太广,从唐宋诗词,到莎士比亚,从文学的低级趣味,到如何写作。广而且深,不至于深不可测,却是“书读百遍”,其意才能自现。鄙人还未曾完成第一遍阅读,便急着来品读了,多少有点操之过急了吧?
朱老的《谈文学》常常让我感到内心充盈而又喜悦,常有相见恨晚的恨意。但是,其实相见就好,不应有什么或早或晚的计较。倘若十几年前遇到朱光潜,那时候年纪尚小,浑身充满了浮躁傲娇之气,想必他的书,我是无感的,甚至是鄙夷或者不屑一读的。因为谈论文学的文章总让人觉得无用,既不能充分享受,也不能提高分数,不如读几篇小说或者心灵鸡汤来的痛快!然而现在想来,的确是因为自身的肤浅孤陋寡闻才会有这样的想法。要读朱老的文字,非得有一定的生活阅历,经历过坎坷,碰过壁,也一定要度过了青春年少。朱老的文字,处处彰显着他那深厚的文学底蕴。无论是古代当代,还是东方西方,无论是史记李白杜甫辛弃疾还是柳永,或者莎士比亚歌德等,他都信手拈来,娓娓道来。这样的功夫没有几十年潜心研究是不能够达到的。
读朱老的文字,再次开启了我对文学的向往。于是笨拙地开始尝试着去写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探讨一下人生哲理。即小故事见大道理,以小见大。从从容容,不慌不忙,一点一滴,从零开始。
读朱老的文字,我懂得了,如果做事情,比如写文章,总是掺杂了功利心在里面,总想着快马加鞭日行千里,一年读多少本书,写作挣多少钱,人就会变得越来越焦虑。因为你的方向是错的,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结果肯定在意料之中。比如写文章,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当然也不能单单为了版权稿费而浪费自身的才华。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世间一切的行为,皆是因了你的热爱,你的所思所感。这样的真情实感,写出来的文章必定能够打动人心,名垂千古不可求,但求表达真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