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附近有一座大型水库,其大坝坐落于酒埠江镇境内,水库汇集了,漕泊、鸾山、柏市、黄丰桥、兰村等乡镇的诸多细流,大坝宏伟壮观,气势不凡,被人们誉为“大山深处的明珠”,这就是远近闻名的酒埠江水库。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上述乡镇通向外界,乘船是最主要的出行交通方式,因此水库周边乡镇每天都有固定客船,准时往返于各乡镇与酒埠江之间(当时酒埠江是通往外界的门户),当地群众把这种客船俗称“汽划子”。
自从我记事起,每次往返于外婆家时,总是要搭上一次汽划子,那应该也是我儿时最高兴、最快乐的事情之一,现在想起至今难望。
搭汽划子,首先得“赶” ,那时候,从家到往乘船码头,要上山下坡,道路崎岖不平,有的路段还很艰险,短短的几公里路要走上好久,每次生怕错过乘船时间,一旦上午错过,要等下午,下午也错过了,那得等次日。人们达一回汽划子真不容易,有时拖儿带女,有时还会有大包小包的行李,肩挑、手提更是司空见惯。
在上汽划子之前,先要到另外一条简陋的船上暂留一阵,经过“安检”才能正式登上汽划子,汽划子很大,可分两层,一层可装限量的货物,二层则主要坐人,有装上百人的容客量,外形貌似现在的小型游轮,可开船的声音大得吓人,在等船的时候,很远就听见船来了。
上了汽划子之后,先找个位置坐下,有时乘客多,只能站着,有经验的大人们,经常自备一条小板凳,以防万一。大人们在船上,有的打牌取乐、有的三三两两说着笑着,谈论着今年的庄稼收成,生产队里的家常里短等。这时候,孩子们是最高兴的时刻,可以自由的玩游戏、吃零食,看窗外的风景,尽情感受坐在船上的乐趣,还有孩子跑到驾驶室附近,隔着玻璃看驾驶员开船。
从上船码头至酒埠江下船码头(终点站)直线距也不过二十公里,可搭汽划子由于站点多,速度慢,要花上近3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这要是放在现在,徐风吹来,尽享窗外山水,悠哉悠哉,可在当时,很少人会有欣赏外面的风景的心情。在坐船过程中,晕船是最常见的事,经常有人上船之后呕吐不止,痛苦难忍,只好不言不语,闭目养神。还有时,船到了终点码头,有人还在呼呼大睡,人在梦中,这情景,真让人啼笑皆非。
下了汽划子之后,还有一段非常艰难的路要走,才能到达车站,说艰难,主要是要上、下千余个台阶,这是一项非常费体力的“有氧运动”,为了赶上当时唯数不多的班车,还要跑步前行。据说当年当地很多媒说之言的青年男女,女方实在受不了这道“有氧运动”的考验,一段段美好姻缘由此不欢而散。当然也因为搭汽划子,成全了很多的美满姻缘!
听母亲说,在物质匮乏的70年代,我的家乡山多田少,在一日三餐的口粮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下,外公外婆曾多次挑着自家节省下来的口粮及其他生活物资,搭着慢悠悠的汽划子,来救济我家!这份恩情我铭记心中。
听父亲说,爷爷在60年代初患了一场大病,当时情况危急,命悬一线,是新华叔叔的父亲(腰子爷爷)力排众议,当即立断,坚决要将爷爷送往县人民医院医治,并组织好村民,用单架将爷爷先送至五公里之外的三门洪乘船码头,最终搭上了汽划子,连夜赶到人民医院,由于送医及时,爷爷这才化险为夷,保住了生命。
随着时代的发展,省道S315公路的全面通车,汽划子胜利的完成了它的使命,在80年代初期基本退出了历史舞。汽划子的出现,加速了水库周边各乡镇的经济发展,沟通了各乡镇之间的互助往来,是当时社会条件下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起着不可代替的社会作用。同时也是几代大山人挥之不去记忆,当然也有我儿时的快乐念想!
笛艺之家2019/6/9
作者介绍:
李伟华,男、籍贯湖南攸县,70后,上世纪90年代中专毕业(第一学历)。务过农、支过教、当过演员、做过编辑,略懂书画。因精通数门民族管乐,曾代表政府艺术团出访加拿大、韩国,文化交流演出。近年来,在省市多家刊物发表过剧本《又见小麦》、散文《家风传承》、歌曲《梦里故乡》等。现供职于株洲戏剧传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