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入职不久的新老师,开放的,灵动的课堂,一直是我可望而不可即的。课堂上多呈现出两大问题:一是“小步走”现象,教师总是不愿意去相信学生,认为只有把问题简单化,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或者只有通过“小步走”,教师才能站住讲台,从而把控课堂;二是把课堂当做“教案”的简单执行过程。教师眼中只有教案,只有自己预先设定好的标准答案,全然不顾学生的所思所想。一节课,就是走流程,课堂上也经常出现教学环节遗漏,教学环节颠倒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乃是教师自身,没有对文本,对自己教学设计进行很好的内化和理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就呈现出“两张皮”的状态。诚然,以上两种现象,都不利于构建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反而会导致课堂毫无生气,久而久之,不仅自己丧失了教学的热情,学生也会学之无味。那么如何构建灵动的课堂呢?这也是一直困惑着我的问题。
下面,结合三年级第二单元《燕子专列》一课谈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联系生活世界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亦是与孩子生活有所勾连的好文。这时,教师在解读文本,尤其是教学设计的导入环节,联系孩子的生活,更能快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燕子专列》一课中,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新课导入:
师:留心观察生活的同学会发现,在公交车上,有专门给老弱病残孕准备的座位,叫
生:“专座”
师:那么专门接送某人的车叫——
生:(专车)
师:专门销售某种商品的店叫——
生:(专卖店)
师:专门研究某种学问的人叫——
生:(专家)
师:那么什么叫“专列”呢?(板书)
生:专门为某人或某事而特别增开的列车
师:我相信大家一定预习了课文,课文当中有一辆特殊的列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辆列车特殊在?
生:一般的列车都是运输人或者货物,而这辆列车运输的却是“燕子”
师:是呀,正是因为它运输的是特殊的客人燕子,所以人们把这辆列车称为——
生:燕子专列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孩子积累了关于“专”字组成的相关词语,丰富了孩子的词汇量,更重要的是理解了课题“燕子专列”的深刻含义,同时又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三得。
二、 鼓励质疑问难
经过导入环节,孩子自然而然会产生疑问,“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迫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文中寻找答案,边读边思考。提出问题,虽不是三年级现阶段学生的能力要求,但是,带着问题去学习,一定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寻找答案的过程,也会使孩子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就感。
三、 适时合理评价
作为新教师,很容易忽视适时的教学评价,认为教学评价只是徒有其表,而无深刻内涵。其实不然,适时合理的教学评价,是教师智慧的彰显,也是教学环节的推进器,更是孩子学习的催化剂。但是教学评价切忌千篇一律,如“你真会读书,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这些评语都有假大空的性质,不利于课堂的灵动,开放。在《燕子专列》中,学习长途跋涉一词,使我深刻的感受的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师:长途跋涉是什么意思呢?你有没有长途跋涉的时候?
生:有,长途跋涉应该是很累,很辛苦的意思。
师:恩,看来你一定长途跋涉过,深有体会啊!
师:那“跋涉”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燕子飞了很远,飞过了大海
师:你真理解燕子啊,知道他们飞过了大海
生:就是飞过了连绵起伏的高山
师:你仿佛已经到过瑞士,知道燕子的疲劳
师:小朋友们,这个跋是一个足字旁,说明从高山走过;涉是三点水,说明从海上走过,跋涉就是越过高山,飞过大海,说明长距离的远行,非常艰辛。
这个环节,每一个小朋友的回答,我都紧跟评价,而且评价都仅仅围绕课文内容,使得课堂异常活跃,孩子仿佛身临其境,与此同时,对“长途跋涉”有了深刻的理解,为后文情感的深化奠定了基础。
四、 创设趣味情境
在深入学文环节,为了使得孩子更好的理解“呼吁”一词,体会瑞士政府的良苦用心,我更是设计了“我是小小广播员”的教学环节。
大家好,我是广播员(),燕子在我国境内遇到了麻烦:(),现在需要大家()。谢谢!
孩子们仿佛化生为小小广播员,都投入到了热烈的讨论中。情境的创设,不仅使得教学效果显著,更重要是课堂呈现出“活”的气息,激活了学生资源。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任重而道远,我想在课堂上的点滴尝试,都是自己在专业成长上迈出的一大步,今后,继续扎根在课堂,为增添课堂活力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