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影片,是周末在家一边吃小火锅,一边看到的。最后因为其情节之曲折,节奏之紧凑,看得太过专注以至于忘记了火锅什么味道(可惜了一包25块的火锅底料)。
以下有大量剧透,介意者慎入。
电影《误杀》讲了一个平凡的父亲,为了保护反抗施暴者进而误杀对方的女儿,伪造了完美的证据链,重拾父女间的信任,并逃过追捕的故事。
听起来并没有很特别是不是?
是的,当时别人和我这么推荐的时候,我也是不太感兴趣的,尝试看开头,发现果真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妻子怯懦,女儿无理取闹,开头故事线跳脱,无法入戏。
回归正题,坚持下来到十分钟后,发现有意思了。
这是个集推理、侦查与反侦查、信仰、家庭教育、人际关系、亲情和富含文化隐喻的一部作品。
关于推理刑侦方面,作为一部推理犯罪电影,必不可少,许多朋友也推理分析了很多细思极恐的细节,这里就不多做介绍。咱们重点聊聊“非主流”的这些点。
01
关于信仰
泰国是个信奉佛教的国家,超过90%的国民都是信徒。佛教为他们塑造了道德标准,使之形成了忍让、安宁和爱好和平的精神风范。
这部电影也具备一定的宗教色彩。
肖央饰演的父亲,是个有礼佛习惯的人。电影中两个情节,非常具有宗教特色。在所有不幸发生之前的一个普通日子,他寻求僧侣祝福,僧侣很欣然地给他祝福。在他隐瞒杀人案后再去寻求心安,僧侣只是一脸不认可地摇头。
仿佛是神明有一只眼,借他的侍奉者,告诉信徒,他看到了。
但让人无奈的是,神明若有眼却不干预人世,为了保护家人,他必须做这件不被神明认可的“坏事”,这种矛盾的对立点充斥在观影者心里。
02
关于家庭教育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教育了。——(法)卢梭《爱弥儿》
《误杀》其实是两个家庭的对立冲突。
一个家庭有权有势。父亲都彭只关心自己的政治生涯,母亲拉韫只关心自己的儿子,儿子素察只关心自己的欲望,他们都不在意其他人受到的伤害,不在意是非对错。
一个家庭勉强度日。父亲李维杰善良老实,但满足不了家人的物质需求,母亲阿玉温柔怯懦,在家庭里充当润滑油,大女儿平平青春叛逆,小女儿安安懵懵懂懂。
家庭无所谓好坏,有所不同的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从儿女身上,可以看到其父母的一面。
拉韫审案,可以伪造证据诱供,也可以恐吓未成年获得想要的答案,甚至屈打成招,不择手段。儿子素察迷奸少女,也知道拍视频以便以后长期强迫对方屈服。
李维杰精心编造了一场弥天大谎,瞒天过海。他是成功了,但在教育上也不可避免的失败了。小女儿学会了将分数从70改成100分,完美继承了父亲的特长。
许多人说,最后李维杰投降自首的情节很烂尾,因为不符合他“保护家人”的设置,但是我认为,并不算烂尾,发现这种逃脱对女儿的负面影响是终生的,他选择自首何尝不是换一种正面的教育方式,教会他们担当?
03
关于亲情
除了音乐,世界上还有一种跨越地域和种族的共同语言,就是亲情。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在片末的时候,李维杰说:我是一个没本事的男人,唯一能做的,只是挡在你们面前。
所以,他为女儿再次杀害了在棺材内活过来的素察,为家人去投案自首。
父母的爱,永远都是,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好付出的,实际上付出了所有,青春、梦想、甚至生命,只为给孩子最好的。
同样的,在很多作品里,我们都能看到亲情的伟大,不论多少次,依然会为之动容。
04
关于文化隐喻
电影里有很多有趣的文化隐喻,比如“羊”这个生物的反复出现。
“羊”是安泰、祥和和温暖的象征。明清时期,民间传说曾把青阳、红阳、白阳,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也用“三阳(羊)开泰”表示诸事顺遂,万象更新和勃勃生机的意义。
李维杰把素察的车推进湖里,消灭证据的时候,正好有牧民赶着一群羊路过,一边是欣欣向阳的美好景象,一边是毁尸灭迹的罪恶行为,像太极的阴阳两面,稍微过界就会一切颠覆的紧张感溢出屏幕。
“羊”是正义、公平、清正廉洁的象征。据王充《论衡·是应》,唐尧之臣皋陶治狱,辅以独角之羊。这只羊对嫌犯“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非常灵验。
恶警察殴打百姓时,长官就在旁边也没加以制止,直到他掏出枪指向无辜者时,才稍作劝解,在这个时候,旁边不合时宜的有一头羊。象征公正廉洁的“羊”被公务人员枪杀,隐隐指向政府的腐败昏庸,为后续政府失去公信力引起暴动的情节做了很好的埋伏。
“羊”还有另一层含义,是替罪羊,和祭品。古时祭祀常用羊作为供品完成祭祀。
片中最后一个冲突场景,是雨天掘墓,想确认棺材里有素察的尸体,以此为李维杰一家定罪。打开麻布袋后,里面是一只死去的羊。无辜的羊代替死去的素察的位置,证明了李维杰的无罪,仿佛供上了一场祭祀最重要的祭品,素察作恶,妻女杀人,李维杰伪证,都终结在这个祭品上。
一场罪恶的最后,以一只羊献祭。
一场暴动的最后,又要献祭什么终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