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受朋友的邀请去中国传媒大学旁听了《新闻调查》记者长江老师的讲座和博士生导师张龙老师《电视新闻学》的课程,两位老师博学多识都是饱学之士,能在传媒学子的学府殿堂听两位老师讲课是我的荣幸,四页笔记弥足珍贵,在此分享给大家。
简介:
长江,女,蒙古族,1958年生于北京,文学博士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1976年至1981年间是兰州空军文工团的话剧演员,1985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中文系,后在《中国教育报》任记者、编辑,1992年进入中央电视台经济部担任记者、编辑,1996年加盟《新闻调查》,任《新闻调查》栏目主持人,现任中央电视台香港记者站驻站记者。
张龙,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中国播音界泰斗张颂教授获中国播音学博士学位,后受国家公派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社会学系做访问学者,其间获得剑桥大学沃福森学院客座研究员资格。
三道“命门”其一:激情。
激情不是假冲动假热爱,激情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长久的喜欢,这种喜欢和热爱是刻进生命当中的,为了自己的所爱可以付出全部,为了自己的所爱一直勇往直前,对新闻事业的这种激情就像写作,你是想创作而不是誊写。用自己的思想和细胞创作出自己喜欢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有血有肉有灵魂有价值,而誊写的过程太过形式主义,只有过程没有自己正真想要的结果是万万不能的。
激情:
1、对于新闻,要从内心深处热爱它,喜欢它,要有高度的敏感性。
2、爱激动,爱激动不等于肤浅,不拘于表面,观点意识不浅薄,要深入的认识这一行业,要深入的了解这一工作,透过现象能够看到本质才是真本事。
3、爱思考,任何时候要有自己的答案。不按部就班,不抄袭不忽视真相,自己寻找答案,让正确客观的答案和事实摆在观众面前。
从爱上升到职业的激情是必不可缺的。
三道“命门”其二:胆量。
为了采访和报道你是否有足够的勇气,是否可以为了一个节目拼尽全力,调查记者不像财经记者和主持人能够光鲜亮丽地站在聚光灯下,没有很高的收入,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你是否有勇气接受,甚至有时候调查记者可能会存在生命危险,你是否能够时刻做好准备,即使有艰难险阻你敢不敢拼,敢不敢往前冲。
三道“命门”其三:眼力。
作为一名记者要有独到的眼里,这个眼力要“独”出个性,随时观察,随时留意,眼睛里面能够观察看得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从多角度看,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新鲜的事物和观点或者有不同的出发点。
那一名记者的“好眼力”从何而来。
1、在日常生活中看新闻要习惯用质疑的眼光看,不盲目确信,眼见不一定为实。
2、按照事实来思考,从报道出来的或者日常看到的个别事件当中来思考自身,反思这样的事件跟自身有何关联,对自己有什么影响,从事件当中去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
3、对事件形成自己的思考,自身的思考会形成评论。
眼力就如同一把钥匙一般,眼力是暗夜里头顶的一盏矿灯,可以带你走入新闻采访更深更远。
知识点补充:
一:无论策划,采访还是连线从“四个角度”出发——受众需求、条例逻辑、被访对象和表达方式。
受众需求:要从观众的角度思考观众需要什么观众想看到什么。
条例逻辑:逻辑要清晰,上下要衔接,让别人听明白你想表达什么在说什么。
被访对象:提前了解和联系被采访的对象,没有任何一个人有义务配合你工作。
二:设计提问的形式——好的采访出自好的提问。
直奔主题
明知故问
启发式
点穴式
三:记者提问的技巧
好的开端
问题要小
口语化
把问题问死
问题独特
四:记者如何获取信息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五:创造性的采访有什么特点
以思想和信息的交换促成较高程度的知晓
采访之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在采访中追求人性化和戏剧性的成分
以上的内容是我昨天的所学记录在此和大家分享,其实有时候不可能的事情坚持也是一种美好,大概这就是长江老师所说的热爱和喜欢,这种热爱无关乎梦想能不能实现,无关乎能给我带来多大利益,我只知道这种热爱是发自内心的,也是一直在坚持的,因为热爱因为坚持我的内心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和收获,我的精神一次又一次被欢喜所包裹。
当老师讲到一个报道,分析一个社会现状的时候,当我喜不自禁汗毛竖起来的时候,我知道这件事情让我心动了这是值得我所爱和坚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