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匹配度”这三个字可以用在方方面面,例如在生活中可以体现在你的想法和你的行动是否匹配、你的问题和你的答案是否匹配,或者是你的目标和你的能力是否匹配;而在互联网中,又可以体现在解决方案和需求是否匹配、产品和市场是否匹配、以及目标用户和产品又是否可以匹配等;脱离了匹配基本没有效率可言,即使匹配度低也会让你的效率低下。
在打通产品和用户需求的过程中,如何使两者匹配起来,成为了最重要的问题。今天要说的是在用户调研当中的那些事。
用户调研在产品研发到上线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产品设计之初为了确定需求,我们需要调研。为了确定产品是否解决了需求,我们需要调研。甚至上线后,有些企业依然会需要调研倾听市场上的声音。在这里我们总结了几种方法用于产品的不同阶段的调研方法。例如在产品上市前,基本会用到观察、直接参与、访谈、和文化探查法。而在产品上市后,我们就会用到原型/实验、痕迹物分析等方法。原型/实验法顾名思义是开发一个能够解决用户需求的原型产品让用户使用体验,并了解用户使用行为和感受方法。而痕迹物分析法大部分是采用观察日志的方式来观察用户关键行为的走向,例如我们从后台埋点的数据中得出用户在点击某个按钮的次数特别频繁,经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才知道出原来是这个按钮坏了,用户点了一次以后毫无响应于是点击了很多次,这种通过痕迹分析法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在互联网上比较常用。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要说,就是在案头研究的时候很多人会被要求确定一下研究的数量规模,其实这个数量很难被拿捏,原因主要在于用户洞察的样本数量是随研究过程中逐步确立的,比如说如果你觉得前几个没有总结出你想要的答案,那你肯定会再次增加数量去印证你的想法,所以这种不确定性每时每刻都会存在。不过根据经验,如果必须要估摸出一个数量以向你的上司交差,那么每一个项目平均完成10-20个用户研究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样本数据。
同时,我们在为了寻找新的需求市场时要注意“反需求“的形成,反需求是指一种需求发展到极致后,用户会产生一种对需求的逆反需要的情况,这种例子还是挺多的,比如在前几年的电商市场中,在一个平台中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各种需求后,用户反而会要求一种更专业的“垂直购物平台“能够出现,就像以前可以这个平台上买到很多东西,但现在的我希望有一个网站出来能够只卖专业化妆品的地方,这样会在我填补需求的时候更加方便,这就是反需求的例子。
在这里要补充一个对信息进行分类的框架,是AEIOU法,这五个字母分别代表活动(A)、环境(E)、互动(I)、物品(O)、用户(U);用户:即你观察的人是谁,他有什么特点,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有点像用户画像。物品:即你观察的人都有什么诶品、他在使用什么样的物品,这个物品有什么特点等;活动:指你观察的人是怎么使用物品的,具体步骤是什么样子的?互动:是指你观察的人们之间是如何互动的?这些互动有没有什么特点等?环境:则指整体环境背景是如何的?事情发生的时候经历了什么事?俗称宏观条件。这个方法能够帮助大家对观察信息进行分类,尽可能的将观察内容保留下来。
最后值得要说的我们在进行调研的时候,一定要规避自己是专家这种心理,有些调研的新人会认为自己是专业的,所以被调研的人应该要听自己的,这种想法真的很白痴,一定要记住,你是要去调研的,所以倾听用户的意见和想法是重中之重,想要让用户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一定要把自己当成是小白、新手的角色,要刻意隐藏自己的真实水平,有的时候为了验证结论还要故意问一下自己知道答案的问题。观察用户反馈,然后根据用户的反馈推测潜在的需求机会。
当然,还要注意自己的语气,不能用一种审讯者的语气,而是应该表现出好奇,像向老师、爸爸妈妈问问题那样去问。毕竟,用户有时候提出的意见真的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