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试验田里看到一条蛇,用家乡话说叫“土蟒蛇”,灰色蛇皮,三角蛇头。专业术语叫蝮蛇,毒性颇强。看到后,我继续将工作完成,如何给蝮蛇来了个特写。虽然不怎么惧怕蛇,也不敢靠得太近。或许有人以为我深得打蛇打七寸的道理,或者手上带有锋利的工具。事实上只有一个手机,靠的是对蛇族的认同与了解。
小时候,或许五六岁的光影。家里种了一亩荸荠。九月份成熟的时候,大人们全在田里挖荸荠,留我一个人在田梗上玩耍。那时候没多少玩具,但也玩得不亦乐乎。因为种荸荠的田里有很多泥鳅、黄鳝,大人们将他们抓来吃,看我一个人也会抓一些让我玩,比如放衣服口袋里。当时烦恼的是这些家伙总是喜欢从口袋里溜出来,而且特别滑溜。
后来长大了再也没碰过这些,但这丝毫不影响当初对这些滑溜家伙的亲近感。每年每次路上碰到蛇都会停下来拍一张,然后默默地从旁边走过。
其实不仅今天遇到蛇这件事,还有其他许多的决策过程,都与我们的过去紧密相连。正如每次看到令自己拍案叫绝的书籍或观点,都会想方设法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提出这种观点?在他的个人成长中哪些因素对这观点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改变我们支付生活方式的微信之父张小龙,大家最想了解他的并不是微信的后台,而是张小龙这个人,他的理念,他的经历,他的感受。也正值如此,最开始进入大学,最感兴趣的就是各种传记、自传,想了解那些伟大人物的一生当中,哪些早期的经历为日后的伟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早期出国留学经历,在了解了国内国外的现实与巨大差距之后,于个人发展及社会责任方面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知与行动方向;其二徒步行走,带着不多的行囊踏上中华大地,了解民生民情,发现社会问题,结识至交好友,锤炼世界三观;其三,历经一段较长时间的灰暗历程,从此无坚不摧,坚忍不拔。深谙黑暗与光明、绝望与希望的辩证存在。正如最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叫”化入光生成的黑暗“。
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家庭,但可以尽最大努力选择自己的经历。上述三个方面对普通人来说并不是可望不可及。其实也并非必须如此,只要能够清晰认识社会现实,了解社会运转背后的逻辑,改变单打独斗的做事方式,提高抗失败的能力,从而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前进方向作强有力的积淀。
只是另一个严峻的问题同时也摆在我们面前。很多人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经历这些对人生决策非常有帮助的体验。比如大学毕业24岁,面临结婚、买房、买车,一系列更大更重的担子压在年轻人身上,只能努力工作,加班加班再加班。赚钱成为生活中最重要的话题。我们没有分身术,没有一天48小时,如何才能实现更高的人生追求?我认为读书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乃至于电影、视频、短文等表现形式都没有书籍来得系统,深刻。了解前人的经历,前人的感受,前人的见解,前人的忠告,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2017年元旦跨年的时候,在重庆购书中心买了一本陪我跨年,名字叫世界的秩序。希望能像书名那样去了解世界运行的规则与逻辑。
最近有关于寒门难出贵子,社会的分层阶级的文章。提到寒门越来越难出现经天纬地的人才,社会阶层越发呈现固化的现象,中、底层难以跃迁至上、中层的现实。其实究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寒门的、底层的生活环境、家庭环境不能给以子女非常明确的指导,不能告诉子女什么才更重要。大多数父母中学阶段鞭策子女要考大学,然后呢?大学之后的方向标呢?找一个稳定的工作,收入高的工作,不用像父辈那么辛苦。这是他们的经验,他们的忠告,他们的期盼,他们希望子女过得比自己好。无容置疑,可怜天下父母心。只是,这些忠告有用吗?对于各个行业的现状、各个行业的发展前景,他们知道多少?他们无法给以指导。因为大多数家庭供养送上大学已经很不容易了。故而大学之后,很多家庭上的指导是缺位的。也许因为这样,研究生阶段普遍兴起了导师制。由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教授来代替家庭上的指导缺失。当然要走的路得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