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书,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对路遥笔下的这十年,我似乎无从下笔。对我而言,这似乎有点太沉重,路遥对待这部小说大概是当做历史来写的。五年前读过一遍,仍记得当时深受震撼的我,才开始接触文学。现在想来,对内容早已忘却,倒是不久前的电视剧令我印象深刻:过年了,少安用板车将患癌症的妻子接回了家,雪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飘撒在黄土高原上。
黄土高原上的原西县城,农民孙玉厚的二小子孙少平在县高中的生活开启了全篇。这是1975年,十八岁的少平在自尊心最脆弱的年纪饱经贫困的折磨,而百万字小说的最后一部分是自己最心爱的晓霞随洪水永逝的场景。哥哥孙少安自小扛起烂包的家,那些日子里他们为闹腾点吃的费尽心思。少安与秀莲结婚时,甚至住在生产队的牲口棚里。改革开放后,他们两口子办起了砖厂,眼看日子红火起来,秀莲却得了癌症。哎,兄弟两人的命运啊,这小说似乎有点悲剧,可这不恰恰就是生活吗?
成长!
在我看来这是全书最重要的主题,前后十年的时间,孩童长大成人,大人逐渐老去,而时间在人身上最好的打磨就叫做成长。全书貌似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孙玉亭,他一如既往的贫穷着,并且一如既往的热衷于集体活动。少平由青年开始,那时他自卑又自尊,小山沟里出来的狭窄眼光在书本的海洋中有了光芒,他慢慢知晓了双水村、原西县以外的世界。他独自到黄原揽工,在无门无窗的窑洞中看书,这该是在沉重的体力劳动下坚持下来的原因之一吧。读大学的晓霞在充当少平导师的同时,自己迅速成长为见解独到的记者。少安没有多少文化,就像大多数农民那样只奢求明天比今天更好一些,当他挣了些钱之后,甚至不知道怎么去花,而最后他个人出资在生他养他的双水村,盖了一座新的小学。这一切的变化都在分秒点滴流逝中自然发生,成长就是这样令人感叹。
爱情!
想一下,爱情这主题似乎是文学作品中永恒闪耀的主题。当晓霞随洪水远去的时候,我甚至落泪了,那是孙少平青春的终结啊。地委书记家的小姐与揽工汉、掏碳工人的爱情?田晓霞有着一个男人对女人所有的向往—— 热情、果敢、善良、聪慧。“同学们都说我像个男孩子,可他们不知道他们自己太像女孩子吧。”他们相知,所以冲破一切现实的束缚。青梅竹马的孙少安和田润叶却没有走到一起,我想起了电视剧中的润叶——佟丽娅。他们相互深爱却因为泥腿子和公家人身份的距离而无法在一起。少安娶了秀莲,润叶嫁给了深爱她的向前,日夜无法忘记她的少安哥,过着痛苦的婚后生活。而少安虽然也偶尔想起润叶,却与秀莲过得幸福。爱情啊,你把人害得好苦却又让人如此甜蜜。
苦难!
这个词在那个时代特别贴切,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养育了这些庄稼汉子,那些黄土甚至被他们的汗水浇灌过。记事的时候已经到了上个世纪最后几年,土地里面翻腾过,也知晓农人们的艰辛。路遥一直想说,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哪怕工作再卑微,那都是你最大的自豪。可是,这些苦难给予人的煎熬实在令人不忍。孙玉厚老汉时常为没给儿女一个好的条件而自愧。少平与红梅,也为每顿只能吃两个“非洲兄弟”而羞于见人。
历史。
我更喜欢把这部小说当做孙家的传记来读,那是历史而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我为我国取得的成就而高兴和骄傲,也为那批曾在其中挣扎的人而叹息。二十多年社会主义了,自己的农民仍吃不饱饭,这是屈辱。改革开放后,暗流涌动让一切成为可能,那其中有对十年压抑的释放。你看得到,社会的巨轮在前行中,仍需要良久来选择方向。田福军在任实施的新政就是最好的佐证。回顾,一段段历史中反映出的是最根本的人性,那是时光沉淀之后曝晒在阳光之下的。
小记:《平凡的世界》成书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30年前啊,一代人已经初长成。路遥先生为这本书准备了四年时间,可以说是其全部心血。思绪所及仿佛那就是你生活的世界,你拼命地挣扎、拼命的挣扎,一睁眼到了现在,一切是如此的不同,却又有相似之处。我们终归是大地的儿女,所经苦难皆你平凡的世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