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的心理映射出他的行为。
反过来,从一个人的行为就能推测出他的心理。
不同的心理可能会造就同一种行为,而不同的行为也可能是出自于同一种心理。
人物塑造
①方木
不得不说,这部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非常细腻。
尤其是对主人公方木的塑造,比起国内其他犯罪小说,诸如《十宗罪》,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要高好几个档次的。当然,每本小说的侧重点可能会有所不同,但相比起《十宗罪》仅靠作案手段的给人的震撼来吸引读者,我更喜欢《心理罪》这种更加丰满的小说。
②其他
除方木外,小说对几个主要人物的刻画也是比较细致的。究竟来说,这是一部推理、犯罪、侦探类的小说,其中肯定就免不了对人的外表及心理的细致刻画,以及基于这些细节的逻辑自洽的推理。
个人也非常喜欢这些细节描写。
有一段描写是这样的:
身材高挑,长发被随意的绾在脑后,几绺挑染成黄色的头发垂在脸旁,鹅蛋脸,皮肤白皙,眉毛精心修饰过,除了睫毛膏,口红不是便宜货,耳朵上带着钻石耳钉和项链搭配成完美的一套。鹅黄色吊带背心,肩膀上有穿过泳装的痕迹。她看起来皮肤细腻,应该不是生活在海边,估计刚刚从海边度假回来。白色短裙,双腿修长,彩色凉拖鞋,脚趾甲涂成淡淡的珠光紫色。这是一个家境优越的娇小姐,从他待人接物的态度来看父母不是高级知识分子,就是政府官员。
这种上帝视角的观察,是一种非常爽快的阅读体验,其一是体验细节本身的精道,其二是体验主人公非凡的对细节的观察天赋。
情节构造
故事一开头,就从一起连环吸血杀人案入手。从这个案子引出了故事的主要人物:主人公——方木,警察头子——邰伟。另外简单地勾勒了几条支线,看似是闲来之笔,到最后都被安排了推动情节的发展。比如有着心理障碍的孟凡哲,开始只是主人公方木的同学,后面变成了作案凶手的傀儡,以及方木室友的女朋友,后面成了凶手的作案对象。
抓获凶手后,紧随其后的又是一起连环杀人案,随着凶手不断地作案,从主人公和警察邰伟的视角,案情也一点点地浮出水面。
这样说也许还不够精当,这个破案的过程就像是,浪潮冲击海岸,一波又一波,一个大浪打过来,再退回去,躺在沙滩上的案情就又清晰了些。就这么,一波一波又一波,最后一个巨大的浪潮,铺天盖地而来,伴随着惊险和刺激的尖叫,案情得到最终化解,凶手显露嘴脸。猝不及防中,紧接着又是一个大浪,在情况十分危急的逐斗中,才将凶手拿下。
令人惊叹的一点就是,小说到最后将所有的情节都串联了起来,前面的吸血杀人案和后面的连环杀人案看似毫无关联,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联系一:前一个案件的凶手曾是后一个案件凶手的患者。
联系二:前一个案件被主人公方木破解,引起了后一个案件凶手的强烈嫉妒,可以说前一个案件的破解直接成为了后一个案件凶手的作案动机。
故事线
两条故事线:
①明线:案件的发展。案件的发展进程是本小说,最主要的一条故事线。马凯案和孙普案。
②暗线:主人公方木的过去。小说在开头,就像作案一般,给主人公方木的过去蒙上一层厚厚的面纱。案件破解的过程,也正是主人公的过去的面纱一点点被掀开的过程。
不过直到最后,方木的过去还未全部浮出水面,并且作者在案件结束后,留了一根线头,就是一个方木认识的某个人——吴瑶。以及从方木手中的军刀,隐约地提到了,曾经这把刀的主人。
小说的最后,主人公坐在学校的静湖边上,拿出军刀,端详了一会儿,把它扔进了湖里。第一部到此处也就戛然而止。
作者
在阅读过程中,很是佩服作者的功力。当然也可能是我读书太少。
①内部的犯罪情节并未全部是虚设,其中参考了历史中各种犯罪案例,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作者在犯罪学上的深入研究。当然,由于我在犯罪学上涉猎较少,其实也并不知道真实历史中是否有过那些案件,可能是作者有意虚构的也未可知。
②关于心理层面,作者的功夫也很深。说,犯罪行为的背后是犯罪心理,本部小说的首要犯罪心理就是“嫉妒”。从犯罪行为本身可以推测其心理,并且可预测罪犯下一步的作案计划。
从这里,可以延伸一下,人做出什么样的事,其实出自于他有一颗什么样的心。以前总觉得佛家说的什么“修心”“修心”分明是在故弄玄虚,现在看来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人大多数的坏情绪,其实只是与当下这个社会环境的错配,放在几万年前,像嫉妒、恐惧都是非常有效的求存心理或者说是求存手段。如今这些情绪不适用了,所以才有了修心这么个说法。
作案手法,破案手法
①作案手法
其实,像推理或犯罪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罪犯精妙绝伦的作案手法。
这部小说,罪犯的手法非常精妙,且逻辑性极强,连环杀人,看似每起杀人案互不关联,并且作案手段也各不相同,事实上却有着非常精妙的联系。
一是数字,从1到7,一共七起杀人案,每起都对应着一个数字。
二是伏笔,一般来说,写文章才有伏笔这个说法,不过,在这里,由于我的词库储量并不丰富,我只能用伏笔来形容它的作案手法。比如,第一起杀人案,埋下的伏笔是一个插在受害者胸口的注射器,预示着下一次作案是在医院并且使用了注射器,而第二起杀人案埋下的伏笔是受害者口袋里的性暴力漫画,预示着下一起作案是采用性暴力虐杀的方式。
三是模仿,这里的模仿是指凶手对历史上著名的罪犯的犯罪手法的模仿。
比如,在第六起案件中,模仿的是绿河杀手,将受害者的脚绑在游泳池的池底,然后再注满水,尸体就直立于水中。绿河杀手则是将每个受害者扔入绿河,有一次一个受害者的脚卡在了石头缝里,尸体也是直立于水中,非常恐怖。
②破案手法
两个字:画像
画像,是依据罪犯的作案行为、作案心理等等作案的种种细节,去推测罪犯的外貌、性格、习惯等等。
要掌握这个破案手法,并不容易,他必须得对犯罪心理学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并且要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这样才不至于出错,要知道,抓错凶手,对案件误判,导致好人受害,后果是很严重的。搞不好,警察局的领导都要被撤销的。
这部小说,是心理罪系列的第一部:副标题为“画像”,正好迎合本部小说的破案手法。
后话:
高中时期读过不少推理小说,像阿加莎、东野圭吾、雷蒙德钱德勒、埃勒里奎因、和几本古典推理小说,如《隐匿圈》、《歪曲的枢纽》。
那时读小说,不会去这么分析,就是纯粹地寻求阅读体验。在这里推荐几本印象比较深的推理小说《无人生还》、《隐匿圈》、《罗杰的疑案》、《漫长的告别》。
《无人生还》和《隐匿圈》推荐理由在于其中的犯罪模式的设计高明,以及气氛的塑造都非常地入心。
《罗杰的疑案》在于凶手的出人意外。
《漫长的告别》在于他的文学性,一部浪漫的推理小说。
东野圭吾的作品,这些年大受欢迎,但个人并不是特别喜欢。理由是其风格比较“硬”,笔法太冷峻,也许就是所谓的本格推理小说。
但在我所看到的《解忧杂货铺》和《盛夏的方程式》,风格又有些回暖。个人比较喜欢《盛夏的方程式》的风格。
不过这样的评价也是不全面的,毕竟他的书我看的也不多。有机会再看看。
最后想说一句,读书就像是经历一场历险,人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