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很喜欢一首歌
杨宗纬的《其实都没有》歌词如下
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 到什么都没有的地方
我们像没发生一样 自顾地走在路上
忘掉的人只是泡沫 用手一触就破
泛黄 有他泛黄的理由 思念将越来越薄
你微风中浮现的 从前的面容 已被吹散到天空
我在脚步急促的城市之中 依然一个人生活
我也曾憧憬过 后来没结果 只能靠一首歌真的在说我
是用那种特别干哑的喉咙 唱着淡淡的哀愁
我也曾做梦过 后来更寂寞 我们留下的其实都没有
原谅我用特别沧桑的喉咙 假装我很怀旧假装我很痛
第一次听这首歌,是在校园广播里。
第二次听这首歌,是周末放假一个人在寝室的晚上。听第一遍,没带耳机,只是静静地坐着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说。听第二遍,只听了三句歌词我就哭了。当时,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哭,也止不住。那种感觉,就好像是一种自然反应,就像电影那样,旁边有人在切洋葱泪腺被刺激了,眼泪自然流了下来。
无论是在喧嚣的霓虹街头,还是晨曦微露的野外;无论是和亲戚朋友聊天扯白话还是一个人独坐一隅,能感受到的只有自己,回头望,有的只有自己孤单的背影。每个人都像细胞一样有着自己的细胞膜,自己被包裹在里面出不来别人也进不去,正是因为这种膜造就了一颗颗孤独的心。每个人生来孤独,从出生到死亡,这膜一直存在,无法消除,所以活着一直孤独。就算我们一起聊天,又或者是在喧嚣的街头只不过是拉进了膜与膜之间的距离,像细胞间物质交换一样我们只是通过言语表情传递我们的所思所想所感(物质的真假好坏我们不知道),而那层层膜并未消失。也就是那样,我们生来的孤独永远不会消除只是会随着周围人的变稀或者变浓,直至死亡。
生来的孤独酿造了日后的彷徨。
虽说孤独相同,但是性格不同。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一份孤独,那会有多少种解决方式呢?上千万还是上亿还是更多?我们不得而知。也许会直面这份孤独,承受这份孤独,也许会选择逃避忽视这份孤独,又或许会结束这份孤独。我只知道,千千万万种方法汇聚在一起即是彷徨。方法越多,选择也就越难。这世间最可怜的不是面对问题的无能为力而是面对选择的彷徨。
生来孤独的我,只能靠着一首歌来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