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在老人身边长大的我对老人很敏感,熟识的、不熟的,见到或听到老人的故事总是在不经意间就烙进脑海,且久久不忘。
当我回忆起村子里的河,与河有关的还有一位老人闪现在我的脑海。
准确的说,出现在我记忆里的这位老人,并没有记得他具体的相貌,也不清楚他的生平,但我却一直记得他溺水身亡这件事。
那一年,我大约七岁。夏天,天气炎热极了。
当时,我们村里人还不清楚防晒护肤到底是个什么概念,没有各种牌子的防晒霜,也没有功能强大的防晒伞。所有人出门挡太阳的目的是防暑降温,措施便是戴一顶凉帽。爱美的孩子和年轻人通常是选择漂亮花布做的凉帽,而干农活的庄稼人和老人基本都选择戴草帽遮阳。
有一天下午,村头大桥上突然传来一阵躁动声,好多人聚集。我家离桥较近,站在门口就望得见好些人在那里,但听不清在讨论些什么。但,根据常识,那里一定发生了事情,而且不同寻常。
于是,外公决定出门,到大桥那里一探究竟。而我这个小跟班自然也尾随过去。
到了大桥上,才知道原来有人溺水了,而且是位老人,听说有六十岁。已经有好几个打捞的村民在河里搜寻,根本用不着外公这位老头子下水了,桥上围观的人在纷纷猜测老人是怎么落水的,众说纷纭,只得等到打听到现场目击的路人才能证实。
桥本身不高,站在桥上,清楚地可以看到河面的一切。那时,只见有一只不太新的草帽浮在河面上,没有风,它只是按照河流的意愿摇摆。河里的人都是村民,在奋力寻找,并非专业打捞救援人员,没有啥专业器材,只是会游泳的人凭着一点经验,带或没带绳索也不知。** 那个年代,村上的乡亲们都是互帮互助,谁家有个啥事,左邻右舍的都会帮忙**。
终于有个村民大喊,“找到了,快快.........” 同伴们一哄而上,赶快游过去。
岸上的家人也赶快跑到距离救援村民最近的河岸,此时,女人的哭声已经开始。
外公肯定猜到那位老人已经死亡了,怕吓着还是小孩子的我,所以赶快拉着我的手,要带我回家。而我是极不情愿的,以为是热闹的事情,看着好些孩子们在那里追跑打闹,并没有意识到那是一个人的死亡。但,我还是拗不过外公,乖乖地跟着往回走。
晚饭后,我便和外婆在家打水洗澡。而外公则说要去村里“小桥头”溜溜。
“小桥头”,就是我们村的中心位置。在我的记忆里,那儿并没有河,只有时常干涸的小水沟,并有一座几乎看不出样子的小桥,桥的两侧所剩的不过是几块石头,中间是贯穿村子的中心路,东西走向。
小桥头时常有摆地摊的,也有小商店。除了这些功能之外,这里也是大人们的聊天聚会之地,尤其是老人们。闲暇时,大家都喜欢聚在那里,东家西家,好事坏事,都集中在那里讨论、分享。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村庄里的人们都还是农民。除非农忙时节,** 大家有的是时间给彼此,不紧不慢地生活着。整个村子的人几乎彼此都面熟,见面总是热情打着招呼,日子都不富裕,可那会的生活很简单、快乐**。并不像如今社会,老的、少的多数都奔着“钱”争分夺秒,连对门都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认识,人人忙得只能顾及自己的事,没闲工夫顾他人的事,更很难去顾及看似比自己“弱”的人或没有关系的人。
无疑,那一天晚上,小桥头的头号话题是当天溺水而亡的那位老人。
外公从小桥头回到家,便开口告诉外婆,“他为了捡他的草帽,唉........”
原来,那位老人下午是从田里回家,经过大桥时,结果不小心草帽落到河里。他本人会游泳,从小开始夏天常常到河里洗澡,预计根本没有当回事,就自个儿跳下去捡草帽。没有想到,意外就发生了。
“河里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 目不识丁的外婆说起这句谚语。
那会的我并不理解这句话的真实意思,但我记住了这句话。并且,从那以后,我的夏天多了一种担忧。
因为我外公每年夏天也会去河里游泳,不是为了锻炼,主要是避暑,也是洗澡。那时的河流没有污染,非常干净。成年人、少年孩子,尤其男孩,都会选择去河里洗澡。外公每一次拿着毛巾,说他去河里洗澡,我就很担心,担心他会像那位捡草帽的老人,下了河,上不来,一去无返。但,还是孩子的我不敢说出这种不吉利的忧虑,我只站在门口时不时向河边张望。只等看到他向家的方向走来的身影时,我才安心。
从捡草帽老人溺亡的事件后,我就懵懵懂懂地开始担心失去至爱的外公。** 但,我那会还不知道,即便不溺水,他依旧会离开,只是方式不同而已。迟早这一刻都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