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人人都有长生不老的梦想,不想轻易离开这个美妙的世界。
记得看过一个节目,主持人在一张A4纸上画了30*30的格子,告诉随机选的受访者每一个格子代表一个月,这900个格子相当于人的一生(75岁)。然后让受访者先把自己经历过的日子划去,再把父母经历过的日子划去,这样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陪父母的时间有多么少。很多受访者突然发现自己的人生竟然虚度了这么多,而陪父母的日子更是剩下的少得可怜。
现在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个格子还可以再多300个,也就是能活到100岁,会不会觉得人生还有大把时间可用?但是,且慢高兴,你是否认真考虑过人生后半程如何度过呢?有充足的资金保证这几十年的生活吗?我们还能像父辈那样享受退休后的安详生活吗?
《百岁人生》这本书作者是英国伦敦商学院经济学家琳达·格拉顿和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科特,他们基于大量的文献资料,系统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书中阐述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全书的背景,是:在不远的将来,期望寿命为100岁并不是梦想,而是现实。用书中的话来说:
不要简单地把健康生活100年当成目标,而应该将百岁人生当成你的预期寿命的下限。
事实也是如此,2019年,北京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为82.2岁,比十年前多了2岁,未来应该还会按照每10年预期寿命延长2-3岁的趋势。也就是说,现在40岁左右的80后,估计还能有50年的寿命。按照现在60岁退休,还有30年的退休时光,即使延迟退休,估计也有20多年。而90后、00后等,则可以拥抱百岁人生了。
这是礼物,还是噩梦?
预期寿命的大大延长,会给财务、就业、人际关系等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书中对这些都做了预测。主要观点是:
1.退休年龄会慢慢后延;
2.养老金会慢慢缩水,甚至消失;
3.教育、工作、退休三段式人生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很可能是多阶段人生,教育和工作交替,而退休时间大大推迟;
4.性别平等将更趋流行,工作的年龄限制将慢慢转变为能力要求;
5.个人拥有的时间更多,经历的变化和选择也更多。
面对这些,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作者建议,早做人生规划,而且需要截止时间从80岁延长到100岁,还要充分考虑社会养老缩水的影响。
寿命长了,个人消费的时间也在延长,如果依旧想按现在的退休年龄退休,那要么提前攒够钱,要么接受退休后生活质量的大跳水。而作者的建议却不是这两条,而是换个思路,尽早适应这个变化的世界,做好长期工作的准备。
尽管随着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发展,很多工作将由机器代替人来做,但是有两类工作可以幸存:一类是人类永远绝对优势的工作,如创造、共情和问题解决、自由往来等;另一类是人类具有相对优势的工作,如人机配合的岗位。认识这种趋势,适应这种趋势,更多关注无形资产,如友谊、知识和健康,作者相信可以更好地享受多出来的时光。
一寸光阴一寸金,能够多出这么多时间,我们应该用心早做规划打算,好在未来享受这份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