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父母越抗拒孩子有什么,孩子越持续。
2. 一直、永远信任你的孩子,你就给了孩子一颗信任自己和信任世界的种子。
3. 发生在别人家叫故事,发生在你家就叫事故。
4. 允许孩子说“不”,父母学习说“好”。
5. 父母“垂帘听政”的功能在孩子青春期宣告结束,你要退出属于孩子的“朝廷”。
6. 父母不让孩子快乐,孩子就不让父母快乐。
7. 父母和孩子对抗的结果一定输,越对抗输的越惨。
8. 你不尊重孩子,孩子也不尊重你。
9. 孩子每一次犯错的体验,都是给孩子成长的道路铺砖。
10. 父母欠孩子的爱,孩子长大后会觉得全世界都欠他的。
11. 孩子对父母撒谎,是觉得父母承担不了真相。
12. 允许孩子快乐,就是允许自己快乐。
13. 爱孩子首先要爱孩子的另一半,即你的伴侣。
14. 青春期就是争夺控制权的问题,将控制孩子的权利还给孩子,孩子就不和你对着干了。
15. 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对孩子好,效果可能正好相反。
16. 孩子好好学习需要平静甚至快乐的心情,打骂实现不了。
17. 家庭教育没有标准答案,就像走钢丝,如果左了就右一点,右了就左一点,是不断尝试、不断修正的过程。
18. 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等同于从精神上杀死孩子。
19. 自我牺牲的父母,给孩子的不是爱,是内疚和压力;生活得幸福快乐的父母,是在告诉孩子:我好着呢,你可以过的比我好。
20. 如果和孩子的关系不好,父母说什么做什么孩子都反感,会认为父母在害我;如果和孩子的关系好,父母说什么做什么孩子都觉得这是在爱我。
21. 好父母自己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不好的父母让孩子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买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
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司机,他必须要证明自己有最基本的驾驶能力,懂得基本的交通规则。换成孩子的父母,是不是也应该要求他们具备抚养孩子的能力,以及正确教育孩子长大成人的资格呢?
父母是孩子第一教育资源,想要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避免因为情感上的疏忽而把孩子推向未知的境地,就要遵守三个原则:
以变化的眼光看待孩子
一个五岁的孩子,长到十五岁,中间经历了十年的时间,无论在生理或心理层面,他都会有非常多的变化,每个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特征。
父母如果一味地用老眼光来看待孩子,是觉察不出来的,由此也会因为跟不上孩子的步伐,做出很多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判断。
这样的父母也容易对孩子的成长充满焦虑,陷入思维误区,放大孩子的错误,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试图扼制孩子的变化。一个十五岁的孩子,不能再用十岁的方式去对待和培养。
亲子关系是教育的根本
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崇尚个性化教育,传统的棍棒思维已经不能适应孩子的成长需要了,和孩子搞好关系,才是父母赢得孩子尊重和认可的关键。假如父母能够做好关系建设,将在教育上得心应手很多,也不那么的焦虑。
父母先教育好自己
想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先要教育好自己,教育孩子不是为了让孩子照自己说的去做,而是从孩子身上学习如何去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和孩子同步成长,才不会被孩子甩在后面,让孩子失去信任和安全感。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的教育成长取决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如果父母爱玩手机却不让孩子玩,就很难让孩子相信读书比玩手机更重要。
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要学会去爱,学会用平等、尊重与开放的心态对待孩子,不要让孩子因为绝望而去怨恨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