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过自己发明的工具来驯服自然,现在我们的工具变得比自然更加可怕;我们需要一种文明,来和人类的痛苦做斗争,我们要消除人类所遭的罪;宗教会从人的意识里消失,我们会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世界,没有阶级差别,人们对于社会和生活都会有一个比较科学、理性的认识。
--书中的一段摘要
前段时间,放了长假,开始恶补喜欢的电视剧电影。看了一个意大利的电视剧《我的天才女友》。(根据埃琳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改编的)电视剧 过于精彩,我就开始看这部小说,果然小说本身比电视剧更加引人入胜。
01
小说里把莉娜和莱农从小到大的友谊刻画的丝丝入扣。生活在同一个社区的莉娜和莱农,面对同样困窘和暴躁的家庭环境、破败衰颓的小镇生活,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和态度。莉娜固执勇敢,非常聪明又很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莱农随和友善,非常刻苦努力但有些自卑和软弱。准确来说,莱农是一个倾听者、跟随者,而莉娜是一个讲述者、反抗者,两人的性格互相吸引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这段友情在他们彼此的人生中都占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生中的快乐和悲伤,莉娜都愿意告诉莱农,有时是炫耀,有时是倾诉,有时是表达她自己。
即使莉娜的人生的大部分充满愤怒、暴力和长期的不幸,她仍旧勇敢的在坚持自我,在狗屎一样的现实里不断反抗。就像不顾海神波塞冬的咒语启航回家的奥德赛,一路上历经劫难,也要一定要回去。她的一生里不低头、不认错、也不后悔,无论走上了什么艰难险阻的道路,都披荆斩棘。
莉娜的自我意识过于强烈,不被时代所接纳,所以一生都受尽了苦难。她如果能够有条件受到良好教育,那她将会是意大利的伏波娃。
这一形象的塑造不但是作者的“伤仲永”似情感的表达,也是让为了让读者产生强烈愤懑的共鸣,将一个美丽智慧又勇敢的女性摧毁,让我们不禁思考50年代的意大利社会是否出了问题?女性地位和人权似乎根本不被尊重,就算是21世纪的当代,也还是有那么多国家和地区的女性饱受整个社会的残酷压迫,活得没有尊严和地位。
02
反观莱农几乎一帆风顺的人生里,藏着很多秘密,她不愿意表露自己真实的情感,也从不向莉娜说起她的难过和囧境。
莱农心里觉得莉娜的聪明才智远胜于她,所以她一直非常努力,才能勉强跟上莉娜的节奏。直到她在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远胜于莉娜时,她在出版了第一本书后,写下了“不仅仅是在我的书中,通常在那些小说里,我都感觉有一种让我激动的东西,就像一颗赤裸的、跳跃的心脏,就是在遥远的过去,当莉拉建议我们一起写一个故事时,我感到的那种心跳。”
“这个梦想后来是我完成的。但这是我想要的吗?写作,写作不是随意的事情,要写得比之前好吗?我要研究现在和过去的那些小说,要了解小说的写法,要学习,学习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东西,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塑造那些非常真实的心灵,没有人表现得像我那样到位,即使是莉拉,如果有机会,她也写不了那么好。”
有一段时间莱农发现自己已经摆脱了莉娜的光环了,也开始摆脱自己生活的落后的那不勒斯的阴影了。她开始渐渐认同自己的价值,可是当她结婚并开始怀孕后,她发现了自己和莉娜面临同样的困境。
这个困境是嫁给高等知识分子,生活在更加文明开放的社区里依然避免不了的事。莱农面临的还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被迫压制,受过良好教育的丈夫也会打女人。婚后的生育和养育责任毫无例外地应该由称职的母亲来担任,即便是这个家庭完全有条件请几个得力的帮手。
这些关于莱农自己的生活细节,也无疑充满了对女性价值的贬低和责难。友谊是贯穿她们一生的主题,而作者通过几乎第一人称自传性质的视角,融合当时的政治和意大利具有时代性的党派斗争,不只是在简单地诉说两个女人的友情和人生,两个截然不同的女人,两种截然不同的反抗方式,成年后面对不同的社会圈子,却得到了几乎一样的结局。莉娜消失了,莱农活在对她的追忆中。
03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莱农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阶层的跃升,她取得的是一种薛宝钗似的成功,她的精神世界却充满虚空和困惑。莉娜摸爬滚打,受尽磨难,生活中勇敢倔强,实际上却只是一个羸弱的女子,最后像林黛玉一样消失了,就像不曾存在过一样。
不同的人生几乎相同的结局,一个是精神上,一个是现实里,都面临自我的怀疑和毁灭。
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
作者或许想通过意大利历史长河里一段小小的漩涡,说明至少一个自然真理:即使女性意识到自己不是男性的附庸,她的一生也在不断地为 抵抗这种意识而妥协。
“事情的美丽都是一种假象,天空是让人恐惧的苍穹。”
“这个世界上的每样东西都生死未定,都充满了风险,那些不接受风险的人,那些不了解命运的人,在角落里日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