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克·显克微支是波兰著名小说家,于1905年因在小说创作方面的突出功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在《影响我的十部短篇小说》中,向读者大力推荐了他的短篇小说《看守灯塔的人》。文中莫言坦言,《看守灯塔的人》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成为影响他的十部短篇小说之一。
偷得浮生半日闲,前几天特地到图书馆拜读一番。然而,我看了之后,有没有受到影响,我不太确定。倘若有,那么影响有多大?是明面的还是潜在的?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我也不知道。唯一确定的就是,看了几遍之后,很喜欢,稍微有那么一些读后感,不吐不快。
《看守灯塔的人》虽然是短篇小说,但还挺长的。写的很好,全球免检,质量有保证。相比于胡里奥·科尔塔萨尔《南方高速公路》的枯燥和詹姆斯·乔伊斯《死者》的琐碎,《看守灯塔的人》显然有趣多了。当然,这并不是贬低这两部经典名篇,作为一个读者来说,仅仅只是因为《南方高速公路》那平缓的叙述腔调容易让人感到困乏(个人觉得适合睡不着的时候看,有助于睡眠),而《死者》里精心设计构思的琐事情节实在太多,没耐心细看。或许,我应该用一种平静的心态来细嚼慢咽会好些吧。然而,事实上,不同于《看守灯塔的人》的细细品读,我却是对那两部匆匆一瞥,不求甚解。
《看守灯塔的人》描写了斯卡文斯基这位一生坎坷,受命运的捉弄和生活的所迫,不得不到处漂泊的流浪者,在他晚年渴望休息安定的时候,来到阿斯宾华尔岛上(巴拿马)成为一名灯塔看守人的故事。穿插于故事之中,作者对他过往不幸的生活和所遭受的磨难作了简单的介绍,看,他的经历是多么的糟糕——他曾作为雇佣兵转战四方,在澳洲做过金矿工,在非洲掘过钻石,又曾在加利福尼亚经营过一个牧场(毁于旱灾),曾在巴西内地与土人贸易,木筏在亚马孙河上撞碎,在森林里流浪好几周,在阿尔干萨斯州开过一家铸铁厂(毁于火灾),在捕鲸船上做过渔师······然而,这一切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就这样,他流浪了一生,在晚年来到了阿斯宾华尔岛上。
当然,故事重点叙说了他成为灯塔看守人后的事,通过描写这个可怜的老人在精神方面,思想方面,心灵方面的一系列转变来传达出作者的立意。斯卡文斯基从早年的乐观,抗争,不屈服于命运到后期的颓废,逃避,直至晚年成为灯塔看守人,就在他以为自己忘记了故乡,抛弃了祖国的时候,收到一本用波兰文写的书,重新唤起了自己灵魂深处对故乡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重新找回了精神上的寄托和信仰。就像文中描写的:文字好像都在他眼前跳跃起来;仿佛心坎里有什么东西在爆裂,像波涛似的从他心头渐渐汹涌上来,塞住了他的喉咙,窒息了他的声音······老人便哽咽起来,颓然扑地,银白色的头发拌和在海砂里。他离开祖国已经四十年了,听不见祖国的语言,也已经不知道多久;而现在,这语言却自己来找上他——翻越重洋而到另一半球上访他于茕然独处之中——这是多么可爱可亲,而又多么美丽啊!使这位老人在那里哽咽不止的,并不是什么苦痛——而是一种油然而起的博大的爱心,在这种爱心之前,别的一切事情都是无足轻重的。所以他只以这一场伟大的哭泣来祈求热爱的祖国给他以饶恕······
看,这是多么深情动人的描写,这是多么感人的独白,炽热的情感就在这段文字之中迸发出来,非常直白地,直接地借斯卡文斯基之口表达了作者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充满了浪漫主义。
其实,在赞扬亨利克·显克微支的爱国之情的同时,我更加喜欢他对大海的描写,入木三分,惟妙惟肖:灯上的凸透镜在乌黑的的海面上投射了一道巨大的三角形光亮,在这以外,老人的目光所及,完全是远远的一片神秘而可怖的黑暗。但这遥远的黑暗好像在向着光亮奔来。长列的浪头一个接一个的从黑暗中翻滚出来,咆哮着一直扑到岛脚下,于是,喷溅着泡沫的浪脊,在灯光中闪耀着红光,也看得清了。潮水愈涨愈高,淹没了沙礁。大海的神秘的语言,清晰地传来,愈加响朗,有时像大炮轰发,有时像森林呼啸,有时又像远处人声嘈杂,有时又完全寂静······这样的描写,就像一曲悠扬的乐曲,即使是没有见过大海的人,看了这样优美的文字后,也仿佛身临其境,在脑海里勾勒出大海的景象。
文中的文字不会深刻,但是表达的思想却是非常深刻的,深入人心。亨利克·显克微支的爱国主义始终贯彻在他的作品中,他近乎顽固地怀着一颗热爱国家的心创作了一系列经典小说。同样的,广而推之,我很难想象当今社会上,那些不热爱自己祖国,在羡慕外国的同时还一个劲的抱怨社会的人,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病态啊!
文/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