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对古代的诗人们的故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起源在于练字时临摹到了李白的《将进酒》,鲁迅先生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虽然可能夸张了一点,但想想我们现在的文字确实不如过去的诗耐人寻味,引人入胜。为什么呢,现代文那么长的篇幅那么多可用文字往往道不明一件事,而古诗却能在简短的几句几个字中有景有情有意境。如之前看过一个视频说同一首歌粤语版会比普通话版更有韵味。两件事之间确实有相似之处,具体原因还在思考中。
说到“毒书”有两种,一种是让人看了还想看,想要熬夜看,甚至看的过程又哭又笑,情绪失控的,最近一次是看苏轼的生平,当然,苏轼“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真实感实在是让人感动,但也不可忽略作者的叙事和描写的配合得当。简略但清晰,淡然且真实,文字的连贯性让人深入其中不能自拔。
另一种“毒书”是还没看完就让人觉得深受荼毒,恨不得找作者要回之前浪费的时间。最近一次就是今天在看刘禹锡的生平,关于诗人们是否“避世”的讨论让我对刘禹锡产生了兴趣,在平台上找到了关于他的生平传记,前部分的叙事还比较吸引,慢慢的人物的描写就开始“丰满”起来,故事有了情节,有了描写,人物的语言心理都有了便开始让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作者这不会是要编故事吧?忍着继续往下看,竟然单独开出了一个章节写起了同时代帝王的“野史”,瞬间让我弃书。好在当下众多平台能提供方便,否则真是损失了时间还要损失金钱。
想要吸引读者无可厚非,但是也要选对方向,商家做产品不也要看市场需求吗,可不能瞎来,无论写书还是做事,都需要回头看看我们的“标题”是什么,也就是我们想要做的到底是什么,很多时候走着走着就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的了,这句话用了很多年,但确实精辟,一句简单的话,无数的共鸣。
无论是写书还是看书,无论是刚出发还是已经出发很久,都回头看看,你还记得“标题”吗?希望好书连连!好事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