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古代五经之一,其深远的思想和精神不用我多谈,在这里,我斗胆写一写关于《诗经》的感想。
在文学史的课上,我们的老师孙老师讲《诗经》是唱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以前在高三时候,唯一一本读过的课外书便是流沙河老师的《诗经点醒》,就比如《关雎》,在课上讲的时候是说恩爱两人中间人弹乐的祝福,在《诗经点醒》书中,流沙河老师说,这是古氏族的一种民俗,不仅仅只限于男女之爱,而是一种习惯,“窈窕”说不是指女子的美丽,而是遥指,意味深远,对女子的思念的深远,但是,我的脑海中却是这么认为,它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著作,相传孔子选《诗》,如果是,孔子为什么选这首诗,如果不是,那么多的后人包括毛亨,为什么又选这首为《诗》首,我在动笔之前翻阅了其他五经,《尚书》的首篇讲的是虞书尧典第一,讲尧舜故事,而《礼记》的首篇是选自《典礼》,文名为《敖不可长》,是正面儒的中庸,《易经》则是乾:元,享,利,贞,而《春秋》讲的是庄公克共叔段的事情,同时注重孝义忠情。
我认为《诗经》之所以选择《关雎》为首篇,首先,风,我认为是民风,编者(孔子)不仅敢犯大忌,将寻常百姓之歌放于诗首,还将民俗放于贵族之礼前,我们可以参考古代同时期的希腊罗马,他们的史诗神话之中提到的基本都是宙斯,波塞冬这种神。
而《诗经》是普通人的故事,更是民俗的故事,它也从侧面证明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夫妻关系的价值观,夫妻平等,齐头并进,也许在许多人眼里的古代必是男尊女卑的,但是我们永远要相信第一手的资料——《诗经》,我们研究古人生活的百科全书,《诗经》,其实我们今天说的最多的便是诗歌,可汉武帝为何赋之以经名。
我认为这是因为《诗经》中很多美好的习俗早已在汉代便可能失传了,武帝也只是顺人心而为之,也许大家爱的可能并不是说这句歌谣中蕴含了多少人文价值,而是这些汉代的儒生,老先生们可能仅仅只是由于秦汉交替之际,有许多文化习俗遗失了而感到的悲伤,现在如果把《诗经》放到音乐库,可能会被分在古风这一曲目,对于老先生们来说也是,他们收录这么多风,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说周王朝历史八百年天下,止戈禁武,还天下太平,可却也几乎六百年征伐,古时文人之间交流应该是非常困难的,暂且不论有无信鸽,便是有,也需数日,且无法畅所欲言,在这种环境下,让一位老先生收录诗歌编为《诗经》,无论助手几何,始终由一人主导,一般都由几个年长的德高望重者主持,几个老先生一谈,讲到关于过去纯朴美好生活的诗,便会激动落泪,择优而录。
《诗经》还拥有早期的人文主义萌芽,民主色彩在其中,譬如,在《诗经》之中,大多讲述凡人生活,鼓励人们去积极地改变世界,追求美好的生活,足以证明强调以人为中心,追求现世,《诗经》之中讲普通百姓居多,并也把百姓对君主德行的认可视为统治根基。
孔子本人对《诗经》也有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没错,纵观诗经,每一篇都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把控好每一个度,故思无邪,每一个人都像一个谦谦君子,既不过分地追求也不过分地避让,我个人认为,在那个时代,过于功利化的人春秋争谋,而过于无为的也只忙于己者立书,而收录《诗经》者,一方面,他们渴望留名汗青,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高洁品行以修己身,孔子尚且七十岁才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更何况许许多多不如圣人的人呢?所以我感觉收录者也愿自己可以留名青史。
《诗经》中有很多描绘男女之爱的诗句,但它不同于现在剧中,为美人心上人便伏尸百万,斩仙诛魔,它只是或贫或富的小家庭之中进行的酸甜苦辣,只是平淡,也许正如一句话:“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诗经》之中讲述再多的不幸却引起不同的感受,有女子爱夫遇弃等,可最让我心生感动的却是那个等证人归来的思妇,春之柳,冬之雪,风不可吹,素不可裹,亦不可动,只坚定与心上人,闻死,人亦亡,其情之绝,如同咖啡加糖,即使千万块,依旧在甜腻过后,一丝苦涩涌上心头。
真如书上所说,香草美人的屈子之法,屈子也从中取师吧,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论证了《史记》》是中国学术界的源流,说中国历朝历代文学作品,尽由《史记》演化而来,余不敢苟同,《诗经》之书包罗方面数之不尽,这并不说因为年早文广便万书之祖,这种说法是荒唐的,这支让人看出古代文人对未涉及领域的探索求知欲。
曾有国外学者提出了为何在中国历史上会有长达三百年文化停滞,从而为西方文明所超越,窃以为,便是失了《诗经》的灵气,人们只是习文,便只踏入了一个小领域,而《诗经》其他领域中的制药,建筑,机械一类的知识便被人忽略了,人们只讲文,却失去了旁征博引的能力,毫无疑问,十分悲伤。
十八世纪,威廉琼斯博士第一次将《诗经》翻译成了英文,同时,他也将《诗经》翻译成了拉丁文,用他的话来讲,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亚洲人的著作,由此可见,《诗经》对当时一批外国高级知识分子的启迪与感悟,大航海是最能证明人类探索精神的一件事,在此之前人类的著作多是《培根笔记》,《西风颂》,《鲁滨孙漂流记》等作品,这些作品流露出一种求知探险欲。
我们一度丢失了这种东西,而今我们拾起,朝花即使夕拾,亦可生香,《诗经》对于我们是座神坛,即使荒芜仍然是庙,纵然秃卷,依然名经。
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搞不懂这些诗的美丽语言,在我眼里面,现代诗只是把我们写的作文断开。
当时认为美的只有古诗,可是接触了不爱凌霄,窗上风景,只是过客,丁香雨巷,相信未来,这么多现代诗,我忽然觉得为什么人们将古诗尊奉为经典,而这些著作却屈居其下,难道是因为,那些古诗年代比较久远吗?
后来接触到了更多的故事,才发现什么叫言简意赅,那是一种真正的学问,我们无法更深入的体会,只是感觉到诗文的浩瀚精深,时至今日,我依然会用世俗的眼光去品诗,可是每一次我都感觉在玷污诗。
高三毕业时候,一位语文老师给我赠言,多读诗,而不是多读书,他说诗是最美的语言,是大人们的童话。
还有一句很绝,很悲情的话。
老师怕你如今不读,以后就更读不了,读不进了。
我如今想起这句话不禁想放声大哭,为什么《诗经》喜欢选择普通人的诗歌,我在写到文章末尾的时候终于有所悟有所得。
因为当我们学识越积累,越想去像个孩子一样哭泣,也想像个孩子一样大笑。
与人交流越来越纯真,也许这和佛境也是有串联。
高僧不像普通僧人,而得道高僧却像普通僧人。
大儒不像书生,而鸿儒仅是书生样子。
初读《诗经》的人在读久了会有书生气,会不自觉超凡,可读多了却又像个初学者一样沉浸,像个孩子一样,在《诗经》中又哭又笑,读《诗经》不要压抑自己,体会,如果我们评析《诗经》的时候能完全不被其内容所感动。
那我感觉这是冷冰冰的人文。
《诗经》和人文一样都是热乎乎的,因为读起来的时候热泪撒满了书卷,不用质疑,不用考验。
当我翻开《诗经》的那一刻,我便不是我了,《诗经》对我们来说,是祭祖之坛,是神灵之所。
但这里面供奉的是一个个世俗的普通形象,发出万丈光芒普照每一个读书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