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奇怪,决定参加这个论坛是因为我的内心一直想问“教育叙事的意义与价值究竟是什么?”但在我填写完报名链接并被主持人确定为今晚的主题分享者时,我的身份瞬间又变成了这个问题的解答者。
所谓渡人者先自渡。如果我要与大家做一次真诚的分享,我就必须先如实地回答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
作为教育写作的一种,“叙事”顾名思义就是以记叙文的写作手法来记录教育生活中的大小事情。行文时,普遍以讲述真实故事为主,引申出教育理论为辅,兼而抒发叙事者情感。
能够引发大众共鸣的教育叙事,往往能见诸教育类报刊、杂志或微信公众号,博得掌声之余也让同道中人陷入思考。无疑,这样的写作是极具意义的。可能你的笔下揭示的正是人人都能看到,却没有被描述出来的某一教育现象。这样的文章,其价值自然也是可贵的。
但是,写叙事的老师那么多,人人都能把每一篇文章都发表吗?显然不能。而不能发表的写作就没有意义与价值了吗?显然不是。
孙明霞老师就说过:不以出书为目的写作才是真写作。不以发表为目的记录才是真记录。我相信这是很多老师提笔的初衷,也是每个人能将写作坚持下来的最终。
那么,这样的真写作、真记录对于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很抱歉,我的分享从这里才算真正开始。(刚才只是前奏)
工作中,常常听到有人说“不忘初心”。对此,我从来不敢轻易相信,我总想先看看他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或者渠道以保证自己真的可以做到不忘初心。
因为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终生只从事一种职业,从来都没有任何挪移发生,其实是非常残酷的。除非你有条件可以兼职,或者你本就打算在自己的唯一职业里得过且过直至退休。
而且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没有华丽的光环,没有至上的荣耀。“教育”似乎也成了当今社会人人都可以任意诋毁与指摘的一个名词。且那些,我们完全无力更改。
很多时候,外在的氛围、上级的强制都会让我们的精神支柱坍塌,单凭一己激情真的很难维持对于工作恒久不变的热度。
向外求变已不可能,向内求生才能坚守。作为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师,我只能集中精力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教室、课堂,以及每一个与我有过生命接触的活泼泼的孩子身上。
写作教育叙事便成了我关注后的表达方式。在每每敲击键盘记录下那些故事的同时,我的脑海总再次浮现出故事的情景,不禁生出阵阵感慨,身体里涌动着汩汩心流。
每一个故事的写作完成,便似让我游过了一条教育的爱的河流。我在文字里重温着那些打动我的瞬间,体验着教学中的点滴美好。然后,再将这种美好转化为力量,注入自己体内,继续行走在教育之途上。
叔本华说过“伟大的心灵,在这个世界更喜欢独白,自己与自己对话。”于我而言,写作教育叙事的过程就是我与自己的独白。我在独白中梳理得失,分析因果,承担失落;我也在独白中总结利弊,思索功过,收获成果。
踏入教师行列16年来,我从一名正宗的教育小白历练出了一身执着的教育情怀,除了读过的书、见过的人所给予的深远影响外,剩余的支撑应该都来自写作。
2013年,我在《江西教育》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教育叙事;2015年,我被聘为《教师博览》第四批签约作者;2017年,我第一次参加全国教育行走;2018年,我第一次参加张文质老师教育写作线上研修班;2019年,今晚,我第一次站上行走的论坛分享小舞台。
每一次的惊喜与收获,都有一篇篇的文字在背后作为记录与见证。也正是它们不断地提醒着我“不忘初心”,努力前行。你能说,这样的叙事没有意义吗?
除了《江西教育》和《教师博览》两本期刊,这几年来,我的教育叙事文章还分别在《今日教育》《未来导报》《教师月刊》《学生社会家庭》《中国教育报》等纸媒以及大夏书系、教育行走、中国教育报好老师、橘林教育研究院等微信公众平台刊发与推送过。
因为不带目的,所以写得轻松。写得越多,看待教育便越通透,内心也更温柔,同时也更强大,足以抵抗工作中的所有伤痛。
我们总要找到一种方式将自己的灵魂安放,不由外界摆布,不由他人掌控。写作教育叙事,便是每一个教育人职业生涯里最好的精神放风口。我们由此释放自我,激励自我,坚持自我。
就像好的爱情不是长久地爱一个人,而是不断地重新爱上同一个人。对于我们的命业——教育,也该如此。允许自己偶然生发的抱怨连连,接受自己不时涌现的职业倦怠,借由写作去倾诉,去平复心怀。然后,又像对待初恋般地,去热爱!
生命在于运动,生活在于感动。每一个坚持写教育叙事的人,都会被时光优渥以待。不是来自他人的喝彩,而是自己——心灵的花开。暗香永在!(此文为第五届教育行走7.23晚自由论坛主题分享而作,感谢各位美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