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着烨子老师在公众号“元任对外汉语”上说的,汉语课堂上“能用图解释的就不用汉语,能用汉语解释的就不用英语”这个原则,我又想起了教汉语到底应不应该说英语或者学生母语这个问题,我真的是个好纠结的人。
因为没有系统用英语学过语言学,所以很多语言学术语都是之前我还在国内的培训学校时自己慢慢摸索出来的。其实在上课过程中,除非学生主动提出来或者遇到了语法问题,老师是不应该冒出各种语法术语的。语法结构、语法术语在老师胸中有成竹,真正学习则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进行操练更好。
但对于我来说,又刚好相反。如果我学习一门语言,我更希望老师能把语法像数学公式一样写下来,让我把目的语和汉语进行比较后再记忆,可能是因为我是一个执拗得有点儿死板的人吧。现在想想数学真的有很大作用,看似没有规律的言语规整后可以变成语法公式,音乐上的和弦、音程也可以转换成数学来记忆(像大三度、小三度记成3+2、2+3,大调音阶、小调音阶的“全”“半”都是很好的例子),不懂还有没有其它的学科也可以借鉴,但数学真的是门很神奇的学科。
我之前在空间里记下过“全身反应法(TPR)”的一些常用词汇,不出意外地它们都是很基础且具有操作性的。全身反应法的好处就在于可以跳过学生的母语、直接让目的语和行动产生联系,就像条件反射那样把该学的新词汇输入进去,而不用通过母语来转译。
如果能在课堂上进行这样的操作,我觉得是最好不过的,如果不行,用视频或者小动画来展示也不错,反正直接用学生母语来进行翻译是最次的选择。当然,像一些大家有目共睹的生活中的事物(大概对应语法上的“名词”吧),用学生母语直译也无可厚非,反正那些词语也是要死记硬背的(当然我还是鼓励直接用图片来展示就好)。但对于难度等级模式二级以上的(就是不完全相等以上等级的),说学生的母语还是能省则省吧。
想起之前在玛琅孔院,我只上过大一下学期的课,其实不算真正上过零基础的课,就觉得好可惜。我也想知道,如果我坚持用汉语上零基础的课到底能走多久,对于我和我的学生来说都肯定会是很大的挑战。
很早之前就听过一个说法,“优秀的国际汉语教师,一定也是个优秀的演员”,最近我看到自己的硕士同学在朋友圈里也说了一句话——“无drama,不老师”。因为我们需要向外国学生解释一个个汉语词汇,又要避免说他们的母语,肢体动作就会越来越夸张,表情眼神就会越来越丰富,久而久之自己都成了一个“浮夸”的人(偷笑)。反正我觉得自己随着职业生涯的开展,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朗外向搞怪甚至有点神经病,之前跟一群群欧美人混在一起也是每天嗨到不行,反倒是现在的中国同事被我吓得不轻了。
今年3月28号到了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工作,现在也差不多四个月了。之前也一直留着,想说说汉语教材问题,立此为据,争取早日写完。如果不保持每天思考的能力,整个人都会走下坡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