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程序员”思维来互联网摆摊
今天看了MacTalK池老师的一篇公号文章。
大概就是说了做直播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好多人觉得直播大V露个脸就能赚钱。
实际上很多事情就是看着准入门槛不高,进去以后壁垒森严。然后照旧搬出了“幸存者偏差”一系列老段子。
你看,说的道理似乎对。但是说了也似乎没说。
我认为,这是典型逻辑性、谨慎思维的自我设限。程序员往往都是这个习惯,期待任何事情都有流程、能具象化问题、有工具可以拆解。
但是直播这件事初期没法用项目管理来预设结果。
因为,”人讨不讨喜“是没法用项目思维来短时间实现的。
那怎么办?
就是不断地找感觉啊!试着试着感觉可能就找对了。
短视频和直播千万别通过看书来学
不知道你们当初是怎么学游泳的。我游泳前前后后大概学了三年,总算学会了自由泳。
为什么学了三年?
一是怕丢脸。二是怕花钱。三是没刚需。
但凡是技能,都是通过练习来锻炼肌肉记忆。
我就傻逼兮兮的搞了一大堆书看完了各种概念和操作手法。结果一打开镜头,没录几段就发现自己紧张面瘫根本记不住词。
即便是不上镜,其实也不妨成为抖音大神。自媒体是一个多维度的竞争,没才艺可以分享知识,没知识储备可以分享真实经验。
总之,做抖音就是个劳动密集型的活。得不停地测试,测出来的最有效。而且是要锁定几个变量因素反复测试。光这一项,估计就能淘汰大量广电系统出来的老法师们。
别掉入”幸存者偏差“的陈词滥调。
有些概念这两年通过知识付费变成了时髦地口水词。譬如:递弱代偿、幸存者偏差。
本来这些概念是的确拓宽了我们思考问题的维度,但是一旦到处套用起来往往就会让人胆怯而步履蹒跚。
我们只要明白,成功确实不易,不要妄念自己无敌全能即可。
下一次如果你想做一件人,别人老拿”幸存者偏差”来打击你。
那就回一句:管他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管他三七二十一,先“鲁莽”地干起来再说。
2020年,我想有很多人都真真切切都体验到了,活在当下到底是一种什么感觉。
有时候哪有什么未来,你能掌握的也许就是这一刻。
真想改变,就没法想赢怕输。
别把短视频大V当盘菜
我们从传统媒体习惯过来的人,很容易仰视屏幕上的人。
在那个权威把持的中心化的大众传播体系里面,确实有相当多的人是精英。而且还有层层的把关人制度。
现在呢?
只要有一台手机,一个博眼球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妄人都有可能收获数万的点赞。但是你要是真的仰视盲从这样的大V真的很容易陷入到沟里。更可怕的是,抖音上哪个段子火了还会有大量的人去抄过来再说一遍。这样就会导致,同样的观点变成反复的重复,哪怕歪理邪说经过反复重复,也有可能变成众口灼金。
另外要做短视频需要忍受一种苦。
这种苦就是信息每天超载,每天不得不刷大量的视频。
这种苦是要时刻为流量而生,被热点所奴役的苦。如果你要沉下来真正为用户创造一些价值,还是不要被热点所左右。
“哪那么容易” 就是自我设限
我和韩寒是同龄人。记得当年,文学叛逆少年不走寻常路,复旦破格录取也没去上。
老师和家长当时生怕孩子们效仿,总是说“哪那么容易呢”“天底下有几个韩寒”。
结果,十多年后。有一位叫孙宇晨(人称贾斯丁小太阳)的少年就是照着韩寒的路,借力作文大赛,从三流中学逆袭北大历史系。直到去年跟股神巴菲特共进午餐,资本实力才被圈外人士了解认知。
我们看到有人走通了一条路,是不是应该先问:他作对了什么?我如何能做到?
普通父母总是带有封闭地惯性思维,“哪有那么容易呢”言下之意是“大概率你就是不行”,或者更恶毒点说:你就是不配。
我至今想到小时候,跟爸妈提出过小提琴。我老娘一直用:“没有德性好的老师教”,来回应我。所以成年以后,多少有些埋怨。
因为在我看来,当时完全有条件学。家里有现成的小提琴、父母在学校工作有音乐老师同事、课业不算紧张。为什么就不能试一试呢?
你小时候有没有听过类似的话?
“世界上能有几个周杰伦” “哪有那么多的蒋方舟”
如果有一天,你当了父母。孩子想成为的偶像,尽管TA也许有些离经叛道。你会不会说:喔,不错哟。我们试试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