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又重新带了高一新生。在讲集合的概念的时候我就举很多身边的例子。学生对本节课很有兴趣,在第二节课抽查复习情况时,发现虽然基础知识薄弱,但对概念的理解很深刻。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我们高中数学教学中比比皆是。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无非就是以下几点: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离开生活实际的数学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我们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尽可能的生活化,简单化。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对于我们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学生来说数学贴近生活显得更加重要。虽然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不感兴趣,但对于身边的生活事例还是很感兴趣的。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会学到数学知识的本身。当然这个需要老师具备很高的职业素养。
三,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要求让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方法和思想以及体验和意识。我们实际教学过程要有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体验和意识,注重教学活动设计。培养隐形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数学知识的生活化更加体现数学的社会价值。没人会质疑学数学的现实意义。因为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学好数学促进学好其他理工类学科能力培养。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让数学更加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学生没那么讨厌数学,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讲精讲透,从而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