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改变因素的评估
看到这章开篇的引言,特别想说两句。做咨询越多,越来越觉得自己能做的其实很有限,心理咨询这项工作带给我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不再自恋,并且能以更加现实的眼光看待来访者。只要来访者能够适应现在的社会,并不需要ta必须改变自我,或者说一定要有很大变化。而且有的时候,改变或者说问题消失,并不是见得是一件好的事情,很多来访者就是因为一些问题的存在,才发展出来了一些能力,为了补偿或者弥补。所以,到现在犹记得之前有老师说过一句话,只要来访者能带着自己的问题继续生活下去就可以了。
看到“脑外伤、疾病和中毒的不可逆后果”这一章时,终于能理解为什么医生要给我的一位易怒的来访者,开抗癫痫的药物。作为咨询师,对一些医生知识还是需要有比较多的了解,除了精神医生的知识,感觉一些神经医学的知识也要涉及一点。比如最后说的这些术语“Marchiafava-Bignami病”“Korsakoff's syndrome"以及”多年常规吸食大麻者记忆力下降与注意力不能集中“(最近确实听到了一传闻,周围还是有很多人有吸大麻史的)。
三句金句“治疗师必须找到合适的途径,以表达自己理解这种处境给患者造成了影响深远的后果。”“即使最痛苦的事实,也可能可以适应”“无论千头万绪,治病才是当务之急”。不只是对于来访者,对于任何身边得病的家人和朋友,这三句话都非常适用。
对不可改变的生活处境这一部分,联想到了自己很多咨询的经历。比如,对于一些社会边缘群体,既不能否认他们目前的这种非主流的状态,但是也不能将这种状态视为正常,毕竟社会文化这一部分对人的影响非常大,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而在理想化的部分,确实也有来访者在咨询中表明想像我一样,所以学会“开诚布公地承认自己生活的某些方面确实比患者优越,但也有某些方面患者更具优势”很重要。
这一章看到最后,发现全章内容的主旨:接受不可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在接受的过程中,一定要经历一个哀悼的过程,哀悼曾经的那个受伤的自己。在这之后,能找到一个一个继续生活的方式。看完这章,真的得到了一些勇气,也会更加愿意去和来访者讨论痛苦背后的意义。
心理发育的评估
这章通篇看下来,理论的部分还蛮多的,而且有很多的假设和理论,感觉能结合案例去理解可能会好一点。比如说“性格形成的发展心理学观点”这一部分,当对来访者的心理发展有一个比较明晰的评估时,后期应对的治疗方式会有不同,何时要用支持性治疗,何时要用表达式治疗,何时要用暴露式治疗,是要根据个体的心理发育水平来进行的。
防御机制的评估
1. P87 介绍较高水平的防御机制时,作者说道“通过拒绝来自意识自我的内驱力衍生物或其观念表象,或二者兼而有之,来保护自我免受内心冲突”。“内驱力衍生物”和“观念表象”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什么具体的例子来解释这两个概念?
2. “全能控制感”这个防御机制的描述和我最近在临床案例上看到的,对思维内容评估的部分有些相似。临床上在做精神检查时,医生会问患者“会觉得自己很强”或者诸如“会觉得自己都能做得了吗?”之类的问题,就是想看病人的思维内容中,是否有“全能妄想”,以此作为精神病诊断的依据。
3. 看到这一句“在政界、商界、军界、娱乐界——有很多机会行使权力的任何角色中,心理异常之人都绝不罕见”,突然觉得好可怕。让我想到了很多历史上的那些人类灾难,比如典型的二战中的对犹太人的大屠杀。
4. 看到“系统暴露”与“单刀直入”防御机制这一部分,从作者举的这些例子来看,是不是越原始的防御机智越需要单刀直入?
情感的评估
本章的开篇还蛮有意思的,说到情感这个让人捉摸不透的东西是如何登上了心理咨询大舞台,成为了主角之一。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咨询介于艺术和科学之间的中间地带。如过但从情感的角度去讨论,那么艺术表达无疑是表现情感的较好的方式。那如果在咨询中想和来访者去探讨这一部分,可能就需要更多地艺术方式。至少在言语的部分,是需要多运用一些比喻,拟人或者描述性的语言,让来访者能将这部分主观的感受表达出来。
p106 “自我中心的推论错误”个人觉得作为精神分析流派的咨询师,很容易带有这种自我投射去进行咨询,所以内省力真的是咨询师必备的技能,当然,这个能力的提升过程中,如果可以借助外,肯定是会事半功倍的。不过这个外力是否能够支撑在关键点,也是需要一些机遇的。
P108页有一段写了心理治疗的意义,还是挺有感悟的。尤其心理治疗可以加强患者的服药动机。所以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不一定非要探究到底谁好谁坏,谁更有用。药物治疗需要,心理治疗也需要,互相鄙视是很没有意义的。尤记得仇在精分大会上说过一句话,体制内的咨询师需要,社会咨询师也需要。在现在,尤其是在国内精神病学这么贫瘠的土体上,更加需要百花齐放,增加群众基础。只有把土地养肥沃了,才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