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说,莘塔是个小地方,也没有什么名气。但因为它是我的故乡,所以,我喜欢这个地方,所谓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就是这个意思吧。
古人中,最有名的人物当然是张翰,莼鲈之思,鲈乡,都与他有关。这是莘塔人最值得骄傲的。张翰的诗《秋风歌》,千古传诵,诗写道:"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他在洛阳当官,秋风起时,想起家乡的莼羹鲈脍,就辞官回家了。他的家就在烟波浩渺的元荡滩上,一个美丽的水乡小村。
莘塔除了元荡,还有许多江河湖泊,新编的《莘塔镇志》上说:"莘塔湖荡连片,河港交错,溇浜池潭遍地。"如三白荡、南庄荡、田六荡、吴天井、曹欠湖、漳水圩、莼菜荡、杨湖潭等等,以及已经消失的南白荡。水多,是莘塔的特色。水产品因此也很丰富。除了莼菜鲈鱼外,还有茭白、菱芰、藕、荸荠、慈菇、鲫鱼、鲤鱼、鲢鱼、白鱼、鳜鱼、黄鳝、河虾、湖蟹、螺蛳、河蚬、河蚌等等。莘塔是个典型的江南水乡,适宜许多植物动物生存,如水稻、三麦、油菜、向日葵、青菜、荠菜、马兰头、黄瓜、丝瓜、南瓜、西瓜、芦苇、红花草、蒲公英、水蛇、壁虎、麻雀、燕子、布谷鸟、画眉、野兔、蝙蝠、蝴蝶等等,据说还有狐狸。老实说,莘塔有狐狸,倒是很少听人说过。狐狸如果成了精,那肯定就更有故事了。
莘塔自古人杰地灵,近代的,凌家、迮家、徐家、陆家都出了一些影响很大的人物。前两天,凌景埏的女儿凌苹苹,打来电话,又发来她写的回忆父母亲的文章,以及其他的资料,感到很高兴。凌景埏是东吴大学的名教授,著名曲学家。
莘塔有一条老街,坐落在莘溪两岸。老街形成于清咸同年间,凌氏家族选择在自然条件优越、地理环境优美的莘溪两岸发展,构筑石驳岸,建造跨街楼,逐渐行成风格独特的跨街楼群。莘溪两岸开始有了商店,以及出现了许多临时摊贩。至光绪八年(1882年),莘溪两岸的商店已形成一定规模。那时,人们上街购物,穿行于跨街楼下,跨街楼起到了遮阳避暑的作用,下雨不用穿雨鞋,也不用撑伞。据新编志书记载:"老街跨街楼原来遍布市河两岸,均为砖木结构楼房。一般是两进,也有部分是三进、四进。商用为主,兼以居用,通常是前店后宅、下店上宅的格局,但茶馆、酒楼、饭店等行业,则楼面也付以商用。沿街两岸各有一些墙门,属大户民宅。跨街楼楼面覆盖街路,支撑楼面的木柱直立在沿市河边的驳岸上,地面到楼面接近3米,楼面到屋檐足有2、6米,从驳岸地面到屋檐总髙约5、5米,雨天屋檐泻水都直接滴注入市河中。街面大都用竖砖侧铺,供人行走的街路宽约2、5米。街路走道到沿河驳岸也约宽2、5米,被称为下滩。旧时常被人用来摆摊设店,或搭建水阁经商。民国18年(1929年),莘塔镇是国民党吴江县第六区公所驻地,商业繁荣,兴盛繁华的老街跨街楼,曾被报承称为小重庆。"我记得,童年时市河两岸的跨街楼尚保存完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场大火,烧毁了东岸的跨街楼。只剩下河西岸的跨街楼。改革开放后,商业中心逐步转移到新马路,老街商店纷纷关闭,繁华一时的老街日渐冷落,商店门面均改为居民住宅。
喜欢莘塔,用文字,用图片,用语言,各种不同的方式宣传莘塔,老毕、快递哥、小明哥哥等都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听说,老毕拍了个莘塔的短片,拍得非常好,可以说,回原了一部分记忆中的老街。看后很有感慨,原来莘塔也这样美。
昨天我写了《会呼吸的文字》,爱莎和家兔子留言,想到莘塔来,一大概是看看莘塔老街,二是来看看我。家兔子说,要来借书,带个麻袋来。这自然是开玩笑。莘塔也只有老街可以看看,还可以看看大渠荡,看看芦墟老街,看看黎里古镇。
我回复,表示欢迎。
需要说明一下,本文的图片是从快递哥的朋友圈里拿来的,谨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