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十分郁闷,依靠积极性和自觉性做了一堆工作,领导看到后没有一丝肯定,反而“温文尔雅”地指出了其中的几个问题,我很不爽,积极性大减!
我是个成人,没错,我很受打击,立即全部关闭了网页,TM不干了。内心的戏是:我做到的丝毫不提,只看见问题了,而且你难道没出过错,显示什么高明啊!
------我不是虚心认错的“好成人”,其实工作做多做少都一样,但起码请给个肯定。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启发,在对待孩子上,我何尝不曾是那个教导别人的领导呢?
孩子写字时,我贴心地指出横平竖直才写得端正。
检查作业时,我轻松地帮他找出错题示意改正。
练习吉他时,我及时地发现他哪要手指用错了,提醒要建立好习惯。
......
诸如此类,我尽量做到态度恳切、用语谆谆,我这么好心都是为了你啊,但孩子奏是丝毫不领情,“哼”一声,甩个脸子不干了,留下我一脸懵逼......
道理听过很多,今天终于切实感受到了他的心情。原来,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和行为给他人带来的感受。我们象上帝一样,在孩子面前展现着如同高人一等的聪明才智,希望孩子听后如醍醐灌顶,打开智慧之门,殊不知,孩子早已把你屏蔽在万里之外!
沟通是否有效,不在于你的言词多么正确,而是要看给对方的感受。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说出对方想听的话,激发对方自己发现问题才有改变的动力。
必须指出问题时,也要先肯定对方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
哲学家詹姆斯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认可、肯定和鼓励是激发孩子前进的动力和保持探索热情的金钥匙。
教育专家罗玲也说,教育孩子要多用正面语言。
罗老师建议,父母不要做负面语言的爱好者,对孩子要善于使用“虽然……但是……”为格式的美好期许,把批评化为期望。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调查:
一个经常得不到肯定的人,他的潜能仅能被开发到20 %~30%;而一旦得到肯定,他的潜能将会被开发到 50 %;如果这个肯定来自于家庭,那么他的潜能将会被开发 70 %~80%。
前面我家出现的画风可以是这样的:
孩子写字东扭西歪,我指出一个写得好的,称赞这个很工整哦,孩子得意地“哼”一声,那感觉是美美哒!
检查作业,我大体指出一个范围,只启发说看看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哦?孩子全力搜索,发现且经确认时,超级满足自己的眼力,欣欣然去改正啦!
弹吉他,我陶醉在乐曲中,看到手指有时用对了,惊喜指出,孩子更加注意正确使用了。
所以,与其盯着问题,不如看到长处,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修缮、向上的意愿。
心理学中,对孩子好的表现加以关注和称赞,会带来理想的结果,这也就是正强化。
正如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所说:一个孩子的上进心来自于父母的欣赏和鼓励。父母对孩子的点滴进步,不断地看到并肯定,孩子才会不断地朝着我们鼓励的方向前进。
于孩子如此,于大人也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