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每个人都能指出当下教育模式存在问题,有关教育改革的议题不仅在中国被反复提及,美国的教育者也深刻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但问题是,教育要怎么改?
要挑战当前的教育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毕竟这一套模式经历了两百年的实践,被证明行之有效。无论存在何种问题,当前教育模式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将继续取得更大的成就。一些有识之士也在尝试践行教育改革,这其中可汗先生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萨尔曼·可汗先生并不是科班出身的教育家,踏上教育之路只是误打误撞。在成立可汗学院之前,他是一名对冲基金的投资分析师,这是一份和教育完全不相干的工作。在辅导表妹的学习数学过程中,他发现了一种教育模式,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成绩。经过大量学生的实践,该模式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积累够一定的资金后,可汗先生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盖茨基金会和Google等多个机构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赞助,截止到14年1月,YouTube上的“可汗学院频道”共吸引了166.3万订阅者,观看次数超过3.55亿人次,每个月向数百万的学生提供教育。
可汗提出的教育模式并不复杂。他录制了大量的教学视频,前期主要是数学,这些视频长度在10分钟左右,每段视频讲述一个知识点,学生可以针对性的选看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录制的视频很简陋,只是在一块手写板上写下公式和演示,配上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看到教师写字板上的内容,听到教师的解说。正是这些短视频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观看可汗学院的教学视频学习相关知识点,在课堂上教师进行集中答疑。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学习进度,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教学的支持者。
如果仅仅是大量的教学视频,可汗学院可能未必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在我看来,可汗学院最大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可汗学院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给予相应的教学材料支持。在学生学完一个知识点后,可汗学院的软件会给学生一系列的习题,学生连续完成10道习题,证明自己已经学会了某个知识点后,可以进行下一个概念的学习。每个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路径,系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找到最优的学习路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在可汗学院里,学生需要自主探索,学习新知识,找到自己的学习路径。
当下的教育模式源于普鲁士教育模式,虽然后期经过改良,但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学生按照年龄被划分到不同的年级,教师按照统一的教材和进度上课,学生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适合大批量的培养工人或者其它标准人才,但是在今天, 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却尤为突出。随着技术的发展,大量人工的工作被机器取代,社会已经不需要大量的标准化工人,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能适应当下的社会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适应这种变化。虽然不少教育者在尝试基于当下教育模式进行改良,但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并不乐观,鲜有能够大规模推广的成功范式。也正是这样,可汗先生的尝试和取得的成就才备受瞩目。
当然,翻转课堂和在线教学也并非完美,可汗学院的成功也有一些偶然因素。首先,可汗学院最初取得成功是在数学教学上。数学学科逻辑性很强,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适合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开展教学。对于人文学科和其它并没有严密逻辑结构的学科,在线教育的模式是否还能如此成功,值得商榷。其次,可汗学院的很多学生是没有丧失学习兴趣的“学习困难”生,他们所需要的只是学习的帮助,适当的引导,可汗学院正是这群学生所渴望的。事实是,在中国大陆的学校教育,已经把学习变成了一件令人讨厌的事情,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乐趣,再优秀的学习平台都无助于学生的学习。笔者曾在一所高中任教,在班里做过一个调查,全部的学生都说学习是件无趣的事情,讨厌学习。虽然不一定有代表性,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了此类教育模式在学校应用的困境。
本书最后一个章节展望了教育的未来,作者谈了一系列未来教育的期望。虽然并不敢认同,但是得承认,未来的教育一定会走向个性化,走向定制化。
哀叹教育的现状和做出实际行动远不是一回事,可汗先生最可贵的地方正在于此,他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站在一旁数落教育的不是,而是踏踏实实去去尝试改变。之所以愿意这么去干,用可汗先生的话说,“作为一名工程师和倔强的乐观主义者,我坚信有问题的地方就一定存在解决的途径。”教育的改革正需要这样充满理想主义脚踏实地的行动派。再一次向教育变革的伟大实践者致敬——萨尔曼·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