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昨晚上给我打了两通电话,她很烦。因为工作的事,拿着还不错的工资(税后6000),却没有事情做(她觉得她的工作可有可无,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人做那一件事,效率太低)。
换成其他人,在上海,这样的工资水平,上班还能刷刷微博,看看视频,简直求之不得。可她却不这么想,这是她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毕业后有过两次实习,可现在还没有她上一次实习期的工作那么紧凑,学不到东西。对于刚工作的她而言,闲的蛋疼,混吃等死,是绝不允许出现的,深恶痛绝。
她说想回到校园,做学术。大学时的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比起实习创业,更爱跟导师做调研写文章。结果阴差阳错,不,确切的分析是因为她的懦弱与虚荣,一时蒙蔽了理性分析,做了一个并不适合她的决定——去香港读研。用她自己的话说,因为当时害怕考研,怕自己考不上(真的是多虑,她是个很勤奋的姑娘,大学成绩也很好),就想走保研的路,可她只能保专硕,最后也获得了名额,去兰州大学。但她放弃了,在接到香港中文大学新闻系的录取通知的时候。当时的她,选择港中文,顺理成章。任何一个人听说这两个选择都会奔向香港!多么牛逼的大学!多么洋气的城市!所以放弃保研,无可厚非。并且看上去,这才是理智的选择。
然而现在回首,香港昂贵的学费(10万/年),紧凑的学制(硕士一年),就业导向的浅显课程(她学的新闻,课程很简单),完全是混了个文凭。零散而简单的课程与她预期的浓厚的学术氛围大相径庭,一年很快就过去了,让她觉得这学费教的很不值。更不用提香港高昂的物价和房租,难以融入的市民生活,没有朋友的苦楚和寂寞。
在外人看来的优势——名校,一年制省时,海外学历(香港文凭算海外学历),在她这个当事人身上,完全成了劣势。想要学术,却因为没有详细调查了解香港一年制新闻硕士,而没有收获。这个主因,让港中文的名头变得一文不值。她家也没有让她随意挥霍的资本,能付那10万的学费已是极限。
彼之蜜糖,吾之砒霜!
她说,已经跟经理说了,要辞职。回家考北大新闻系的研究生。我乍一听,劝她不要冲动,说不定睡一觉就改变想法了。毕竟考研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去准备。可她跟我说,这不是冲动的选择,这个想法已经在心底孕育了很久,在她发现被香港欺骗的那年,就开始了解北大要看的书目,着手准备了,这一两年,该看的书都翻过一遍了。好厉害!我在心底里佩服的她的选择。
虽然也害怕失败,害怕冒险,但她有实际行动,实现这个想法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现在的她,给我打的这通电话,大部分还是想要寻求支持的力量,去安抚她对未来不确定的心慌,去确定放弃已有安稳的价值,去坦然做好失败的准备。
清明过后,她就要开始准备了。或许会是改变人生的关键一步,祝她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