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 米洛斯拉夫•赫鲁伯(《母蝇》等)


读米洛斯拉夫•赫鲁伯

作者/乔树


母蝇

(捷克)米洛斯拉夫•赫鲁伯


她坐在一株柳树上

望着

克雷西战场,

那些喊叫

喘息,

呻吟,

沉闷的脚步声和倒塌的轰鸣。


在法国骑兵

第十四次猛攻期间

她和一只来自凡汀康特的

棕色眼睛的公蝇

交配。


她搓着所有的腿

当她坐在一匹剖了膛的马身上

沉思

苍蝇的不朽


她稳稳地落在

克莱弗公爵

青灰色的舌头上。


当沉默降临

只有腐朽的沙沙声

轻轻地围绕那些尸体


仅仅是

手臂和腿

轻轻地围绕那些尸体


仅仅是

手臂和腿

仍然在树下痉挛


她开始将她的卵

产在约翰•乌尔

皇家建筑师

仅存的一只眼里


就这样

后来她被一只蜥蜴吃掉

逃离了

埃特雷的那场大火

(崔卫平译)

 

这首诗有多个译本,仔细比较之后,发现还是崔卫平的这个版本最为可靠。诗歌的最后一节,有的版本译为:“在这同时/一只埃特雷大火中/逃生的蜥蜴一口将她吞噬。”还有一个版本是:“就这样——/她被一只雨燕吃掉了/那雨燕/刚从埃特雷的大火中逃离。”被蜥蜴吃掉还是被雨燕吃掉,其实都无关紧要,关键是诗句的逻辑关系。上述两个译本,传达的都是“它被一只从大火中逃出来的动物吃掉了”,仅仅陈述了这只母蝇的最终结局,未免处理得较为草率简单。而崔卫平的译本是“它被一只动物吃掉了,这使它免于一场大火”,这不仅只是叙述了母蝇之死,还预见了未来,有着更深的蕴涵:即使它不死于动物之口,也逃不过下一场大火。这样的处理,使得前面几个诗节营造的荒诞感和无力感进一步放大,诗人对死亡,对人类和生命价值逐层递进的审视得以无限延伸,最终演绎到了极致。

虽然作者赫鲁伯说过这么一段漂亮的话:“我不是那种诗人,非要译本和原来的一样。你不可能呈现同样的诗,因为诗歌不是书写的文本,而是感觉的文本。”但是,一些南辕北辙的硬伤也是不可原谅的。这么一首口语风格的诗,竟然也能译出歧义,令人费解。


这是我读的第一首赫鲁伯的诗,在网络电子文本的茫茫丛林之中,它突然从七弯八绕的文字迷宫里冲了出来,给了我当头一棒。西方现代诗歌,许多一流的诗人,都有这种制造强大冲击力的手段。这样的诗歌让人震颤,犹如醍醐灌顶,心脏瞬间被诗句刺中。写战争的诗篇汗牛充栋,这首《母蝇》却能出奇制胜,以苍蝇的视角,来写英法百年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切入角度可谓新奇。赫鲁伯不写长弓利剑,不写民族国家,不设立场不喊口号,也不作价值判断。他用一只悠闲地坐在柳树上的母蝇,冷静的审视着沙场上的一切。士兵在拼命厮杀,苍蝇若无其事地交配;公爵的舌头、皇家建筑师的眼睛,只不过是它生存繁衍的工具。战争的重,苍蝇的轻,形成震撼人心的对比。而诗篇的结尾,又将这荒诞故事无限延伸,指向无穷无尽的死。似乎可以看见作者在这荒诞画面之后双手一摊:那又怎样?统统难逃一死。这不仅仅是直指人心的反战诗歌,还是一首死亡之诗,终极价值之诗。战争与和平,生与死,存在与虚无,多么宏大的命题,赫鲁伯却举重若轻,用一只修罗场上的母蝇,把战争和存在的荒诞,写得生动之极。


米洛斯拉夫•赫鲁伯,捷克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世界著名的医学专家。他的医学教育与从业背景,在他的诗篇中多有反映。在他的一些诗篇里,诗句如手术刀一样冷漠克制、在不动声色间,将一个个残酷荒诞的场景推送到读者面前。比如《七月的解剖学》:


戈特弗里德•贝恩

坐在黑色水边

他观察那淹死了不信神的

老鼠的涟漪,它在

那个被发现溺死于芦苇中丛的

少女的内脏里

度过了美好童年。

虔诚的老鼠特德

坐在金色水边

他观察涟漪

依然等待着。

(译者不详)


与《母蝇》的处理手法类似,都是以动物的视角审视人类。这个少女溺水的悲剧事件,诗人不写少女生前的种种,也不写逝者亲友的悲痛。反而去写一只老鼠,一只啃食了死者内脏的老鼠。整首诗呈现的是一个近乎凝固的画面,一个人(警察还是法医,不得而知,或许就是哪个解剖者)坐在溺死少女的河流边,看着淹死了老鼠的涟漪。而另外一只老鼠“特德”,也在静静地观察着河流上的涟漪。那只老鼠在等待什么呢?显然,是在等待它的下一顿美餐。对于一只老鼠来说,遮风避雨且提供美食的人类腹腔,正是它们的天堂,“度过美好童年”的最佳场所。溺死的少女、淹死的老鼠、活着的老鼠,构成了一条残酷的食物链。诗篇近乎于零度写作的客观描摹,不作呐喊,不作谴责,几乎看不见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却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自有一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况味。这首小诗,以短短数行传递出了非常大的讯息。无论从死者的角度、人类的角度、老鼠的角度乃至自然的角度去解读它,都可以成立。读者可以任取立场,不管任何立场,都能在文本中找到情感共鸣。当然,文学即人学,作者是人,该文本也必然以人类文字符号的形式来呈现,其目标读者也肯定是人而不是老鼠。从人的角度进入,自然也可以体味到诗篇所蕴涵的一种巨大的悲伤和虚无之感。通读全诗,需时不过数秒。而诗歌带来的震动和思索,却如那河流之上的涟漪久久回荡。以有限的言词,承载近乎无尽的意义,这正是文学的力量之所在。


纯粹地呈现,而很少讨论,这是赫鲁伯诗歌的一大特点。作为科学家,严谨地、不带感情色彩地分析客观事实,几乎是一种思维惯性。作为医学家的赫鲁伯,其许多诗作也像是一份严谨的科学报告,只负责把相关事实数据如实奉上,讨论的部分抒情的部分,需要读者运用自己的阅读审美能力,积极去参与完成。这真是一个吊诡的现象,文本越简洁,反而越具有更多的丰富性。一流的写作者,常常仅是构筑有限的材料,就能带领读者进入预设的庞大审美殿堂。他们不像机关枪那样对着读者胡乱扫射,而像一个技艺高超的狙击手,趴在制高点处,冷不丁射出寥寥几个词语,却瞬间将读者秒杀。世界文坛,众多狙击手层出不穷,赫鲁伯是其中枪法较为精湛的好手之一。


《母蝇》和《七月的解剖学》,都体现出了赫鲁伯诗此类诗作的叙述风格:客观、冷静,不乱发议论不滥抒情。作者仿佛一个完全置身人类之外的旁观者,以上帝的视角,冷冷地看着这一切,那眼神,有时悲悯,有时略带嘲讽。



除了“科学家体”的冷静描摹,赫鲁伯还有一类作品,则极尽嘲讽、揶揄之能事,甚至不乏令人解颐之作。比如《关于精确性的简短沉思》,描述了一个炮手需要准时打炮,他的时间准绳来自从不犯错的一个钟表匠制造的时钟;而从不犯错的钟表匠,其校准时钟的依据,则是每天准时响起的炮声。这种荒诞的相互印证,形成一个闭合循环。赫鲁伯的对于认知的局限性的思考,则体现在《关于树上的猫的简短沉思》一诗中:生活在地底的盲目鼹鼠,获得了些许视力,组成了一个委员会,派出探员去查看地面之上的世界。一只看见了树上的鸟,一只看见了树上的猫,从此鼹鼠世界形成了两个学派……。对这种盲人摸象式的认识论或世界观的嘲笑,在赫鲁伯的多个诗篇中也时有出现。


赫鲁伯的此类诗作,形式不拘一格,以译文来看,似乎“诗味”不足,视之为寓言故事也并无不妥。之所以依然成诗,就胜在选材新颖,切入的角度独一无二,面对老问题而能总找到新方法。艺术家工作的创造性就在于这里:开辟独一无二的道路,提供新鲜的审美体验。而怎么才能做到发前人所未发?如何实现对太阳之下无新事的世界的再发现?这是优秀诗人所必备的创作自觉。对诗艺的研究和探索,也体现在赫鲁伯的诗作之中。比如《关于老妇人和手推车的简短沉思》一诗,把老妇人、手推车、石头、树林、地平线等诗中的各意象,设为数学方程式上若干个项,探究“此在”(海德格尔语)之迷,以数学语言书写诗歌,可谓创举。


而《关于XX的简短沉思》系列诗作,也体现出赫鲁伯在诗歌创作上的独出心栽另辟蹊径。此系列诗作有较强的思辨性,题材有关于“笑”,关于“疼”,关于“光”,关于“地图”,乃至关于一条在圣诞节被宰杀的鲤鱼等等。诗作大多以眼前意象入手,立象以尽意,以象喻理,进入了不可言喻的冥思之中。其中,《关于试管的简短沉思》一诗,作者看着手中的试管,诗思纷飞:


取出

  一点火,一点水

  一点兔子或一点树,

  或者任何一点人类,

  搅拌它,摇晃它,塞住它,

  保温,在暗处,在光里,冷藏。

  让它立定不动——你自己切不可立着不动——

这不过是一个玩笑。

过了一会儿

  你看见——它在生长,

一点海洋,一点火山,

  一点树林,一点心脏,一点大脑,

  太小了你差点听不见它在恸哭

  好像它要出远门,

  这不过是一个玩笑,别当真。

然后出去

  记录下来,全是破折号或

  全是交叉号,有些带着感叹号,

  全是零或全是数字,有些带着感叹号,

  这不过是一个玩笑,其实试管

  这种器具就是要把零

  变成感叹号。

这不过是一个玩笑

  是想让你突然间忘记

  其实是你自己

  在试管里。


以现代科学认识观之,所有存在之物,不过是从空无的“零”,到令人震惊、赞叹的“感叹号”,然后重新归零的那么一个过程而已。赫鲁伯已经非常清晰地阐述了他的观点:“……试管/这种器具就是要把零/变成感叹号”。而所有的创生与湮灭,“这不过是一个玩笑”。最终,作为手握试管、仿佛扮演着“上帝”角色的“实验者”(也就是诗人本身),突然意识到作者自己其实也是“被实验者”,也身处于另一个试管之中。


这让我想起关于地球是外星文明试验场所的假说,以及“全部宇宙法则(引力、能量守恒、光速、时空等)由可观测宇宙外的更高等文明所设定”的科学假说。事实上,这些观点在各类宗教典籍乃至科幻小说都很常见,并无任何新奇之处。至于从眼前的试管之类的细微事物入手,能够进入到对人类存在境况的审思与观照,能够发而为文、为诗、为歌,这也不过是真正的写作者所必备的基本素养而已。此诗的妙处,不在于其起兴之处,不在于其思辨部分,而在于诗人对意象的选择和提炼。诗歌第一节,把一点水、一点火、一点兔子,以及人类放在试管中,搅拌、保温放置(严谨的科学实验程序);诗歌第二节,相对应地,试管里产生了一点海洋、一点火山,一点心脏和脑子。以及小得几乎听不见的恸哭。这实验室里的小小的“创世纪”,多么形象而且新颖。这正是体现诗人功力的地方。一粒沙中看世界,一滴水中观大海,赫鲁伯只用一只小试管,就把宇宙起源和生命奥秘装了进去。



与《试管》一诗相似的表述,还有《在显微镜中》:


译本一

  那里也是被遗弃的、月亮的

  梦想的场景。

  那里也是群众,

  土地上的农夫

  和细胞,战士

  为了一首歌而献出生命。

  那里也是墓地、

  名声和积雪。

  我听见喃喃的低语,

    那无边的土地的反抗。

译本二

这里也有做梦的风景,

清冷,被遗弃,

这里也有民众

土壤的耕种者。

还有细胞,那些

为了一支歌而倒下的战士。

这里也有公墓,

名誉和积雪。

而我听见喃喃低语声,

各阶层的广大反抗。

(译者不详)


第二个译本的整体语言风格更近于诗,且第一个译本的开头两句,几乎是难以理解的病句。第一个译本的出彩之处是最后一句:“那无边的土地的反抗”。第二个版本译为“各阶层的广大反抗”。“无边”和“广大”,一个用来修饰“土地”,一个用来形容“反抗”,可谓谬之千里。显现,“那无边的土地的反抗”是更为诗化的表述,是“诗的语言”;而“各阶层的广大反抗”则仅是一句陈述事实的口语而已。显微镜中,也有无边的土地,也有“做梦的风景”,也有着惨烈的斗争。这一以小见大的处理方式,与《关于试管的简短沉思》一脉相承。


试管、显微镜,这些实验室中常见的物件,中学生几乎都有接触过的实验器材,赫鲁伯不仅将之入诗,且写出了独出机杼的新意。“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布莱克),这两种冷冰冰的实验器具,赫鲁伯用他的独具慧眼,赋予了它们超出寰宇的视野和意义。在这两首诗中,赫鲁伯的对情感的“冷却处理”与《母蝇》和《七月的解剖学》一致,仍然是“让事实说话”,只负责呈现,不作更多的归纳和升华。

不抒情,反而能调动起更为深沉的情感和思索,这又是另一种诗学悖论。


赫鲁伯还有一些诗篇,直接以“论”为名,如《论足球的起源》《论下午六点钟的起源》《论西西弗斯》等等。名为论,实际上当然不是一板一眼的学术论文,他还是在用诗歌的方式“打哑谜”,挥舞着飘忽的诗句,阐发着他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体认以及玄思。其中,《论下午六点钟的起源》一诗,不仅毫无“论”的成分,反而有着他诗作中少见的抒情性,不失为一首上佳的“爱情诗”。全诗描摹平凡朴素的生活,而深沉的感情点滴融入到日常细节之中,出现了“我们散步,我们的爱拖在身后/像一头巨型吠犬。”“你的眼睛,当然,是氖/无论你往哪里看墙上/都会有火烧过般的痕迹。”“我们用解剖刀描写对方/就像中国诗人用刷子画画。”以及“当我吻你/你的舌头/仿佛第十颗行星,一种单性生殖体”等让人过目难忘的句子。赫鲁伯在访谈中说到,这首《论下午六点钟的起源》发表后,有文章称赫鲁伯变了,这首诗让人看不懂,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赫鲁伯的回答是:除了爱,它什么也没说。


清代诗论家叶燮所说的文艺创作铁律:“必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而后为我之诗。”(叶燮《原诗》)这一艺术创作的硬指标,考之于赫鲁伯的创作,可以说是大部分都没任何问题的。赫鲁伯的大部分诗作,题材都是一些日常物品及常见概念,而他却能够从这些司空见惯之物中提炼出各种新鲜的诗歌,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正如袁枚诗云“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赫鲁伯对这些寻常事物的深度挖掘和再发现,体现了其卓越的洞察力和敏锐的诗歌直觉。



诗人写作“性情文字”古已有之,仅看现代诗歌,从金斯伯格到到布考斯基、布劳根提、莎朗•奥兹,从杨炼到喧嚣一时的“下半身”写作等等,“性诗”可谓洋洋大观。诗,本为回答存在之迷的答案之一,世间万象,无不可入诗。检验好诗人和拙劣诗人的标准,永远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文学创作,永远不以题材论英雄(当然,也有独具慧眼发现前人未言之处者,另做它论),而是以对素材的处理手段见功夫,来考较诗艺的高低。食色之事,当然可以入诗。但是,这是一个位于禁忌悬崖边缘的题材,处理得不好,则极易沦为粗鄙可憎之作;而处理好了,当然也可以是绝佳的作品。


来看赫鲁伯的一首“性情之作”:


狂暴

        最后的时刻

  有一种真正的狂暴,

  顿足的兽群

  带着飓风的热切,

  带着暴风雨的律动,

  和命运的蛮力,

  

  当道路升起

  朝着覆有绒毛的天花板,

  当那些更强壮的人

  逼近鞭子们

  残酷的雷霆,当巫毒崇拜者

  跌回永久的黑暗,

  

  最后的时刻

  骑兵冲过

  敌人防线的整个区域

  进入生与死的缝隙,

  甚至没有一滴悲惨之泪

  滴下

  

  最后的时刻

  某些事物真正地赢了

  而其他的变成了肥料

  

  那是发生在精子前往

  输卵管的

  路途之中的时候。

  

  这是“活着还是不活”。

  

  自从我们带着变软了的骨头的困窘,

  带着雨中的、山一样壮而残暴的男人

  渴望的审慎

  蹒跚着绕行的那个时候起;

  我们一直在希望那时光流逝的灵魂,

  隐秘的

  婚姻问题

  以及稳定家庭的形而上学

  

  逆着

  每一个一团糟的细胞里的三磷酸腺苷

  像一颗星星爆发

  在一间鸡舍里。

……


检索网络资料,此诗在欧洲出版之时(Holub Miroslav《The Rampage》),封面干脆就是缠作一团的精子的图片,其题材为何不言而喻。以我有限的阅读经验,以诗歌的形式细致描摹此一性活动之“最后的时刻”者,仅此一例。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文,文饰,修辞;没有修辞润饰的干巴巴的文字,怎么可能作出精彩的描述?赫鲁伯在《狂暴》一诗中,对喻体作了精心的选择。开篇两个诗节,用诗歌语言描述了“最后时刻的”的“感觉”,细致生动且自然妥帖。感觉者,可感可觉者也,似乎具有可被描述的特性,然而,诸多感觉却处于语言符号无法抵达之地,“那种感觉”就躲在黑乎乎的地方,可以听见它的声音,闻到它的气味,甚至感受到它所散发出的热量,但是永远无法“看见”和“说出”,永远无法“画出”它的样子。比如说,甜,如何用语言去描述它?它处于语言不可接近之地,想要认识它,惟有亲自去吃上一口甜的,除此之外别无它途。而艺术家的工作之一,正是不断地在想方设法拓宽人类那极其有限的体验,正是要开辟出新的道路。赫鲁伯的这首《狂暴》,就是在尝试描述这种“不可描述的感觉”。在这“生与死的缝隙”,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是兽群顿足,带着暴风雨、飓风、和命运的蛮横之力;是骑兵发起冲锋,最终“像一颗星星爆发”。将只有在显微镜中方可观察到的战斗,与茫茫宇宙中最为壮阔的“恒星爆发”相比拟,这科学家式的个性表述,想象可谓奇崛,却又符合诗歌比喻的远距异质原则,获得了雷霆万钧的冲击力。这些精心选择嫁接的比喻,鲜活妥当,且具有满满的力量感。


雪莱云:诗歌语言的基础是比喻性。好诗人的语言魔术之一,就是能够把不可言说之物给说出来,用精妙的修辞术将万物驯服。这首《狂暴》,赫鲁伯用精彩的比喻,把这不可描述的瞬间描绘得生动之极。


诗无言外之意,便味同嚼蜡 ( 袁枚)。赫鲁伯此诗,不仅有精巧的比喻,还引入一些形而上的思索。“活着还是不活”,自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东西方传统文化都将堕胎视为谋杀,然而生命的形成以何时为限?是受孕一月还是一周,还是一分钟?还是从精子突入卵子的瞬间、从小蝌蚪登陆庞大的星球的那一刻起?美国有的法律条文以三个月为限,三个月前不算人,受孕三月就算一条人命。赫鲁伯此作,自然是取受精的一刻,来区分阴阳两界,来判别活还是不活。在那最后的时刻,在那生与死的缝隙,赢了,你就是生命,你就是人;输掉的精子们,则只能变为肥料,或者是废料。这让我想起艾米莉•狄金森的《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灵魂一旦敲定自己的伴侣,任它外面有多少仰慕者追求者,一律紧闭心门再不开启,毫无商量余地。迪金森描述的精神世界的决绝行为,和卵子取得一颗精子后、将数以亿万计的后来者拒之门外的现象,多么相像。赫鲁伯以三行诗句,呈现出这残酷的事实:


最后的时刻

  某些事物真正地赢了

而其他的变成了肥料


那么,活着,还是不活?在这生与死的缝隙。这些无法回答的问题和无法穷尽的“言外之意”,让整首诗变得丰富立体起来,诗人对于生命本原的思索,为读者撬开了哲思之门。诗无达诂,答案,在读者自己的手里。

(2016.7.23)

————

网络检索显示,捷克诗人米洛斯拉夫•赫鲁伯已于1998年离世,他一生发表了超过140篇科学论文,出版了3本科学专著, 14本诗集和5本散文集。在西方,有评论将他和以色列诗人阿米亥、波兰诗人赫伯特并称为“二十世纪后半叶最具影响力的三大诗人”。本文所引赫鲁伯诗作,全部来自网络。除署名及标注外,其余译者为唐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2,723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080评论 2 37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9,604评论 0 33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440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431评论 5 36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49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893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41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751评论 1 29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47评论 2 31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19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20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890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9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37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796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35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