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一个家庭中,女人与女人的战争从来都是一道世纪性难题,其中婆媳关系尤甚。我的妈妈也没能幸免于婆媳关系之苦难。但她没有选择正面冲突,也没有任心凉透,而是用真心实意,换来日久见真情。
妈妈从怀上哥哥那一刻起就特别遭罪,吃不下,睡不好,一直到生产也没有减轻症状。生产完以后在老家坐月子,既没在坐月子时吃上一块肉,也没喝上一碗热腾腾的鸡汤。
同样是怀孩子生孩子,妈妈和婶婶在这个家里的待遇可谓一个在天,一个在地。那时候的奶奶还年轻着,年轻则气盛,还不一般的强势,不一般的偏心。同比来自隔壁村的婶婶,奶奶似乎更喜欢婶婶,也更照顾她。无他,妈妈来自更远的地方,虽然同一个地级市,但奶奶已单方面定性为“外地”。
就连我的外婆老远赶过来看望产后的闺女,一心想把带去的老母鸡给闺女煮了吃,补补亏虚,奈何奶奶强势的一句:我们那时候更没得吃,不也好好的。见闺女的婆婆如此冷情,不由地落泪。
而另一头,奶奶对着孕中期的婶婶却是嘘寒问暖,软声软气,还跟婶婶的娘家人聊得殷勤热切。
哥哥出生后依旧很不安生,体弱多病。妈妈独自在老家带着哥哥十分艰难。孩子生病了,只会迎来奶奶不耐烦的怨骂声。当时爸爸在外工作,并没陪伴左右。最后妈妈只能自己紧咬牙关,含泪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说到这里,就得插播一下远嫁的问题。那个年代的交通不便利,路也不好走,妈妈从另一个县城嫁过来,翻山越岭,到底也算是远嫁了。其实,想对比下,妈妈家里的环境可比我爸的要好很多——妈妈从小到大,家里常年有米饭吃;而爸爸家有时候只能喝红薯稀饭。可即便是这样,奶奶也看不上我妈。也许,这就是距离带给我们的原罪。疏远,远便也就疏了。疏就不容易聚,聚不了也就离心。
我记事起,总喜欢追问爸爸妈妈有关于他们的过去——如何相识,如何走到一起,步入婚姻,嫁过来以后都发生过什么大事件,小趣闻……
提及到初生下哥哥那段时间,奶奶对她的态度,我印象特别深刻。我依稀记得妈妈说这些的时候虽然心里仍然有刺,但她并不记恨,更没有咒骂。相反,她一直都对奶奶很好,并以身作则,从小教导我们孝顺奶奶,陪伴,关怀奶奶。
儿媳妇对家婆的孝义,她说到也就做到,做到了极致。即使后来奶奶病重了,妈妈依旧心平气和,侍奉在侧。当时看着她们俩紧紧握着的手,无声对视,我的眼泪被这一幕刺得直往下落。
当然,那时候的奶奶已经识人,识好了。在我们十几岁的时候,她就醒悟过来了。忽然对我们一家子,尤其是对我妈妈,态度反转。虽然没有大张旗鼓,但我们一家子和她俱心照不宣,相视而笑,谈笑甚欢……
大概她也明白了,有的人不是说你对她怎样,她就会对你怎样。你对她好,她不见得也会同等回馈,反而会见利忘义,忘恩负义。而有的人,你对她不好,她不见得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说白了,日久见人心。日子长了,相处久了,才知道身边的是人是鬼,是真情还是假意,是真功夫还是虚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