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穿越南冰洋的人和第一位去北冰洋的人一样,都是为了猎捕海洋哺乳动物,但是却从未有猎手尝试冒险进入南极极其寒冷的内陆地区,直到100年前才有人首次成功尝试。下图中的这间小木屋是极地探险史上一支著名探险队的基地,寒冷干燥的环境完好地保持了小木屋的内部原貌,也向我们诉说着一个世纪前那群南极探险者的故事。
1911年,斯科特船长和他的队伍从这里出发,试图成为第一批到达南极点的探险者,探险队的摄影师赫伯特·庞廷为我们记录下了那个年代的探险精神。首批探险者借鉴了北极地区居民的技术,他们穿戴着皮毛手套和靴子、燃烧海豹的油脂取暖,他们按照因纽特人的传统制造了雪橇、用驯鹿皮制成了睡袋。
1912年1月16日,斯科特与同伴们忍着暴风雪、饥饿和冻伤的折磨,以惊人的毅力终于登临南极点。可在返程的途中,连续不停的暴风雪、饥饿和寒冷最后战胜了这些勇敢的南极探险家,他们永远地留在了那片白茫茫的“冰冻星球”上。在斯科特船长最后的日记中这样写到,“现在,我想,我们已不可能再指望情况好转了,但我们会坚持到最后一刻,不过我们已是越来越虚弱了,当然,末日不远了。真的很遗憾,但我想我不能再写下去了。最后补充一条:看在上帝的份上,照顾好我们的家人。”
斯科特和他的同伴们在人类从未涉足的荒野中追寻、探索、发现,虽然最终在探险中葬身南极,但他和他的后来者们第一次为世人揭示了南极大陆的壮丽景象。1957年,美国将设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就是为了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
以上是摘抄的,下面说重点
斯考特从小就有梦想,对探险痴迷,老外嘛,普遍教育理念超前,一般都会支持孩子的梦想,但斯考特妈妈却跟中国家长一样,望子成龙,让儿子专心当医生,别的不要去想了,斯考特也挣气。后来真的当了医生。但是慈禧太后不幸去世了,不对,是他母亲去世了,斯考特就不当医生了,因为有他纯属为了母亲。就这样重新干起了梦想的事情。
当时呢北极已经让美国人到达了,斯考特就想去南极,南极环境更恶劣,条件更差,但还是有竞争对手,瑞典大神,上面文章介绍了,瑞典大神成功到达,也安全返航了,但斯考特不幸,没能回来,为什么?下面来看看,
瑞典人认为用狗当交通工具最合适,狗轻巧,灵活。斯考特用一种矮马,结果呢,矮马后来证明了确实不行,体型大,不实用。最后斯考特团队竟然用双腿步行,你说这不是扯嘛。
另外一个就有趣了,瑞典人带着狗是吃了一路的,由于环境恶劣,事物最短缺,斯考特有自己的原则,认为吃功臣是对的,所以他们的马死了也就没有了利用价值。两个人的不同做法,体现了不同的价值理念,这个仁者见仁,杀功臣有时候是迫不得已,但很多时候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无所谓好坏,每个人的处理方法都不同,这也是最后瑞典人成功的关键。
还有一个是战术上的,瑞典人隔几公里插上旗子,保证回城梳理,可是斯考特团队却没有,这真是大的失误啊,为他们失败埋下伏笔。
斯考特最后一次写遗书的时候,前边不远就有补给站。他们也不用饿死了,在信中,斯考特给儿子留话说,以后不让儿子做这行,但这种探索精神要有,以后他儿子成为了生物学家,没有走父亲的老路,以另外一种形式为人类做探索贡献。都是好样的。
我们可以看出成功跟所谓失败 都是人的主观想法,像斯考特一样,失败可是能他坚持自己的理想 信念,如果他也吃马补给,他也会成功,但他没那么做。你能说斯考特不成功,不伟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