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所谓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内心的关系 这就是心理学需求层次理论。 工业革命之后,人们更需要排遣自我的东西,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撸猫开始出现。现在养猫的人 还有5000万养狗有5000万,影响了3亿人
我们从古典音乐谈起 为什么推荐听古典音乐?
因为音乐的本质是人性的解读和诠释 ,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成长。
一方面,古典音乐其实是经典音乐,里面有现代生活所不具有的田园般的纯净。其次是人性,最本质的人性。再者里面有我们所有的心情,可以听到我们自己的内心和人生。最后是关注到那些不变的东西。文化的创造不是意义的再创造,而是内容的再创造,旧瓶装新酒。原来脸红心跳的感觉从来没变。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和动漫请吃红小豆吧番外篇是一样的。我们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工具书写,但我们还是会欣赏 。
另一方面,古典音乐 能够起到陪伴和治愈的作用 。古典音乐能够让你变得更好不好的时候,他是陪伴是解药 古典音乐并不古典,它是经典,描述的是当下里面就有你 因为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 。文化作品最重要的命题是给人希望 ,乞丐的身上一会儿要几件没用的东西 。
看待音乐:不要把音乐看成很高雅,喜欢是最重要的。不要认为音乐高雅,高雅了也就快死了。因为古典音乐其实也会创造出很多垃圾,但是他没有流传下来,就是时间的筛选 。像莫扎特和马勒在活着的时候混的并不好。 当时的流行或许就是现在的经典,高雅的概念只是在约束我们自己 。具体来说,比如披头士,迈克尔杰克逊,崔健当时的流行就是现在的经典,又或者说人们在伦敦举办逍遥音乐节,官方拆掉门槛,听众可以很随意的坐着,躺着吃东西 有或者说芭蕾,他其实是起源于佛罗伦萨,当时店里人太多,伙计们掂脚尖送饭菜。 又或者说像美术,我们不懂,但是会欣赏 ,在画廊小孩子可以随意进去,而不是非要坐在教室里面 把美术看成是特别高不可攀的东西。 又或者说 柳永不就是现在的方文山吗。 崔健摇滚乐的一无所有让我想起了诗经里的那些傻憨憨。骄傲有诗幸亏有词,辞的有错综复杂,婉转多样的小情绪 。而不是特别高不可攀的东西,贝多芬在晚年的时候还是会投身创出人类内心有关的东西。 有人说我不懂,其实听不懂也可以享受,看着就很舒服,听着就很舒服,就像中国人没人教过什么是爱情,但是在谈恋爱时不会说不懂就不只享受那个过程了。就像喝茶,你不懂,但是你能尝到那个味道不也挺好的吗 喝茶舒服,古典音乐也一样。 不懂舞蹈,但是可以感到情感,震撼。买衣服不懂,但是穿着好看,舒服就是很直接的感受 。就算你以为懂了,其实懂本身也是有问题的 一方面古典音乐的很多标题都是后加的 比如月光奏鸣曲的确可以让人想象这个画面,但你确定整段都是吗。 马勒创作完成后也会在改变,为什么你非要懂了呢,会不会懂了就错了呢 。可能我懂了,我就不听了,享受又死了。 作为一个文化作品,创作完成后,作品本身可以由听众或者手中来进行不同的诠释,就像舞蹈风暴里面 有一段表演有人说那是象征时间快速变化中酸甜苦辣的心情变化,又有人说那是与家人分别时想扮出某个表情,让家人放心,但是扮不出来。
白岩松说 我们有5%的快乐时光,有5%的痛苦时光,还有90%的平淡时光 而古典音乐就是这样可以在平淡时光里陪伴你的那个东西 。类似的东西还有舞蹈,读书,倾诉,倾听 ,动漫 电视剧,游戏,云吸猫,美食节目,比如微博的日食记 。还想谈到的很多像仙剑老友记,《爱情公寓》歌手林俊杰,歌手周杰伦等等,人民会说他们陪伴了 自己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