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清晨,天空刚露出鱼肚白,手机就响个不停,打开一看,是孩子幼儿园的班主任在微信群里发信息。
同样一位早起的家长略有困惑地关心着老师:平日里工作那么辛苦,老师周末应该放松放松,睡睡懒觉。
班主任说:我虽然是老师,也是我的孩子的家长。周末要上补习班,伤不起呀!趁你们的孩子刚上幼儿园,多陪孩子玩儿。
不知何时起,“再不好好玩,就没有时间玩了”替代了过去父母老师的金句——“不好好学,以后想学都没时间学”。
据了解,班主任的孩子读小学四年级。在过去,小学课程简单容易,学生几乎是“上学上课,下课放学,放下书包,吃喝玩乐,偶有春秋游,周末真轻松。”
而现在的小学生别说平日里睡个懒觉,连最大的福利——寒暑假也被承包了出去。
“浙江嘉兴海宁一小学三年级某班级的家委会,想组织一次秋游,带孩子们出去开心一下。没想到,活动消息发到班级群里后,40人的班级竟只有4人参加,无奈的理由瞬间刷屏。
针对兴趣班,六妈罗罗专门整理了一份汇总资料——《孩子什么年龄上什么培训班》。
4-5岁是学习绘画的最佳年龄;
4-5岁后可进行舞蹈的初级学习;
4-5岁是女孩学习钢琴的最佳时间,而男孩是在5-6岁;
学习古筝,主流说法是5岁开始启蒙,10岁效果最好;
4岁可以开始学习游泳;
学习轮滑的最佳年龄是5岁以上;
8-10岁学习小提琴比较好;
学习书法的最佳年龄是7岁;
学习围棋和象棋的最佳年龄是5-6岁;
汇总资料后面均附了“最佳年龄”的相关研究和详细说明。从这份汇总材料中不难看出,大部分的兴趣班适宜年龄几乎都在4-6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心智发育、认知水平、骨骼发育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孩子能够比较好的掌握各种技巧和方法。
于是,为了抓住最佳时机,培养孩子多才多艺,不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的兴趣班。
家长们既心疼孩子又感到压力山大,整个社会环境和身处其中的人们已是热锅上的蚂蚁,焦灼不堪。家长辛苦,孩子更辛苦!
我们的民族好不容易从过去的“三座大山”解放了出来,现在又将祖国的未来推向了新的“大山”。
难道不去补习班、兴趣班,就输在起跑线上了?王思聪没有上过兴趣班,但是他一出生就在终点线上。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最早是培训机构的广告宣传用语,目的就在于让父母感到焦虑,不知不觉间被绑架。
父母的焦虑无处安放,只能通过让孩子去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的行为缓解情绪、自我安慰。“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了家长一辈子的枷锁,坑害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父母。
难道多报几个兴趣班,人生就此改变了?才艺这种东西是锦上添花的事,没有攀比的必要。李家孩子会钢琴,却不会画画,王家孩子会画画,可是不会跳舞。
有的孩子虽然这些都不会,但是语言天赋很好,在幼儿园课堂上给别的小朋友讲故事,口齿清晰、逻辑顺畅,一点也不怯场,老师连连夸奖。与其逼着孩子学自己没有天赋的东西,不如专注发展某一个特长。
而且,我还发现送孩子学各种才艺更多的是为了标榜自己是负责任的父母。好像不送孩子学这些东西就是不关心孩子的教育。
与其说是孩子要学,不如说是自己感兴趣;与其是为了孩子,不如说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符号效用。
与此同时,很多父母以行为艺术的方式展示自己在教育方面的无知,财力稍宽裕的家庭把孩子送往各种早教机构上课,自己却在休息室里玩手机玩游戏,不亦乐乎。
他们丝毫不觉得教育的责任在自己,而与钱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父母想要孩子成为体面的人,是以自己为表率的。自己做得到的事情,才是孩子看世界的起点,我们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人,你代表了孩子认为的社会人应有的高度。
父母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硬要孩子去做,如同要求一只麻雀飞上枝头变凤凰。换来的要么是他做不到的叛逆,要么是他做到后对你的鄙夷。
笔落至此,我想起学生时代参加的一次活动,舞台上一位女学生钢琴弹奏,据说她的钢琴过了十级。
很遗憾,从她手指尖滑落的音符,我听到了生疏,整个过程不时停顿,不时错漏,很不连贯。
我不怀疑她的钢琴确实过了级,但是疏于练习,过去付出的所有心血换来的才艺也就只能尘封在记忆里,实在是很可惜!
在她起身鞠躬的那一瞬,我看到了她僵硬的身体和尴尬的神情。
我们的孩子,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有多少知识和技能,在今天付出了心血和时间,只是单纯地为了将来有一天全部丢弃?
所以,亲爱的父母们,放下焦虑,放下攀比,兴趣班只是培养兴趣,如果孩子不能从中感受到快乐,宁愿放弃。
同时,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来自家庭教育,来自父母自己,而不是补习班,也不是兴趣班。
还记得你养育孩子的初心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