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十点四十的时候,一二年级的小朋友终于考完试了。几个没有监考任务的老师都在办公室默默的判自己的卷子。这时从叽叽喳喳的学生交流声中猛然出现了几个高分贝的声音......与此同时,又听到二年级班主任的声音,难道是家长吵架了?
我们四个老师走到楼道,果然是两位家长在刚刚排好队的学生面前进行口水大战。经过的一位女老师把家长A送到了办公室,让我们平复一下家长的情绪。
A看到我们就说:哪有这样的?我们家孩子总是被他孩子打?一两次 也就罢了,这都多少次了,每回都说回家好好管他孩子,可结果呢,依然经常打别人,班上每位学生都被他孩子打过了,我就是问问他孩子为什么打我们小A,她就说我吓着她孩子了!
我们把另一位家长称作B,把他的孩子称作小B吧。小B确实如A说的那样,在学校总是出手打人,遇到问题都是自己用武力解决,从不向老师求助。
今天的情况是这样的,小A先去找小B的事儿了,小B动手把小A的脸上抓了好几块,还好没有抓到眼睛。我想换做我是家长A我也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用高分贝质问小B的。关键问题就出在这里了:本来家长B早已经被通知他孩子闯祸了,B也买了药膏和一些慰问品送给家长A,希望和和气气的化解此事,从她们后来的言语中也知道,之前遇到这种情况经常是用这种方法解决的(小B被打伤的次数也确实不少呢)。但是今天家长A不买她的账了,在校门口遇到A,被A告知情况后,没有接受她的补偿而是直接进学校,就有了后面B因为A质问她孩子,怕她吓着她的孩子而争吵的事件了。
其实,在我们小学处理事情的时候往往是这样的,被打者接受补偿,无论如何打人都是不对的。可问题是,学生在校打人不找老师解决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曾经有一次,两个男孩到办公室告状。
小C:老师,小D找我的事儿。
老师:嗯,知道了,以后别跟他玩就好了。
或者最多的是问一声:他怎么你了?接着重复下面那句话。
就像今天小A和小B的事情,据说是小A先找小B的事儿,才有了两人的争执。而小B的家长也一直在说,我们孩子遇到问题就是不好找老师。
换一个角度思考:在我们成人世界,如果有人觉得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在诉诸权威没有得到解决时,是不是也会自行解决?
上面老师对孩子问题的处理,显然是没有得到孩子认可的,为什么他欺负我,他没有受到惩罚?难道我就要忍受吗?所以选择自己解决也是情理之中。
小孩子的世界远比成人的世界简单,他们之间的相互找麻烦通常是为了能够和另一个人一起玩游戏,或者在说出自己的请求后被拒绝的情况。而表现在行为上就是不会合理表达自己的请求,同时也不能体会对方的感受。
- 如果老师这样处理会不会好一些?
小C:老师,小D找我的事儿。
师:把小D叫过来。(小D垂头丧气进来)
你为什么找小C的事儿?
小D:因为他不跟我一起玩。
师:你有没有告诉小D你想跟他一起玩?(通常的结果是没有,这时老师就可以顺势教给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如果说了之后被拒绝而找事,请往下看。)
小D:说了,可他不跟我一起玩。
师:嗯,那看来当时小C可能玩的正开心,所以他拒绝了你,也许你可以等一会再问他啊!那么你以后希望与小C玩儿吗?
小D:当然了!
师:你觉得小D喜欢与打他的人一起玩吗?
我们已经是小大人了,想与别人交朋友的话,可以直接大大方方的告诉他,你说呢?打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且是不对的呢!现在你怎么做呢?
我觉得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打人是不对的,同时如果能让他体会到被打人的心理状态就更好了。
以上只是自己片面的思考,以及暂时的解决方法,根据自己的观察,小学阶段(仅限低中年级)学生之间的矛盾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没有办法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导致的。可能有更多复杂的原因自己没有想到,也肯定有更好的处理方法,继续思考!
在今天的事件处理中,我们也看到了B确实很宠溺他的孩子,一次次的打别人,她就一次次的通过买些花费不是很多的水果零食补偿被打方,可现在她孩子是二年级,还没有能力做出足够大的伤害,倘若他的孩子足够大了,她给别人买些水果还能解决问题吗?另外她的这种做法是不是会给孩子造成一个印象:只要我犯错了,我妈妈都可以替我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