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过年了,适龄单身青年不免思考如何应对七大姑八大姨热切的关怀。该怎么办呢,明天就要踏上回家的火车,此刻我却只想退票……
1
其实关于婚姻这件事我从来不会去抗拒,只是来过大城市,想法自然开阔了很多,就像老话说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当然不是说老家的经济条件问题,而是对于在老家能够遇到思维在同一维度的另一半的概率没有信心。这也并非说家乡人的见识问题,实际上他们都很优秀。我根本的担心是在于两个人的经历背景差异导致相互理解沟通的成本问题。
2
之前听李笑来的课,他说他择偶最重要的一条是“是不是一个能够讲道理的人”,深以为然。虽然还未经历过婚姻,但从身边一些亲戚朋友的口中也或多或少有所耳闻。
前几天见了一对结婚19年的夫妻,这么长的婚龄必然能达到“眨一下眼镜都能明白对方在想什么”的状态啊,可是让我大跌眼镜的是他们竟然还在为牙膏从底部挤还是从中间挤起争执!19年过去了,6935天啊,按早晚刷牙一次就是13870次啊,竟然还没有解决?
很容易就能想明白,他们就是读不懂对方,即便读懂,也没有人妥协。因为妥协的成本也非常高昂。
3
“父母在,不远游”也是一个必须深思的问题。
小时候写作文总会用“含辛茹苦”一类的词汇去描写父母,前几年还有很多人计算见父母的次数……越想越乱(哈哈,即便八字还没一撇)
通常情况下我们想的是“等我挣到钱了,我要好好孝顺父母”,可父母打拼一辈子的目的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得更好,并不奢求回报。我们越是成长,他们越是年老,上了年纪的人要的东西,金钱不能满足,唯有陪伴,唯有儿女的在意和关心。
如果按照目前的状况,我留在上海发展,以后拼命扎根在上海,势必会面临“见父母按此计算”的问题。我又怎么忍心让他们眼巴巴地数算我回家的日子呢?
如果找了外省的对象,过年还得考虑回哪边过年,左右都难以割舍……
4
对外地人来说,北上广并不是一个寄托感情的城市,但却是很多年轻人都挣扎着想要涌进来的地方。不在乎别的,因为这里遍地都是机会。
最近接触了一些有孩子的朋友,他们的孩子有的在小学,有的已经高中或者大学。他们就已经在享受我认为很好的资源条件了,但他们仍然在想方设法的考虑送孩子去国外留学等等问题。
如果我回去了,意味着我的下一代要再付出更多努力才能接触到大城市的优质资源。但我如果留下,他可能一出生就可以享受这些资源。
我常常想一个问题,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费力拼搏,却怎么都跟不上,可能我们这一辈人努力的终点才刚好够的上资源丰富地区的人上一代或上几代的起点。这种无力感把我的思想抓住,不知道该如何喘息。
5
单位的营销总监对我说过一句话,她说“你啊,就是想太多!”
今年《时间的演讲》罗大叔说了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说那些评论家们深思熟虑,满眼全是问题;而真正实干的是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
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
哈!松口气,放下思虑,明天安心回家吧,船到桥头自然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