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一味”的原始出处无疑是在中国,但它之所以被广泛传播,乃至在当代回返至它的祖国中国,其实得力于我们的东邻日本。“茶禅一味”的渊源可能有以下几个:
其一,禅院茶风的影响。自公元8世纪中国盛唐晚期陆羽著《茶经》的前后,唐代佛教寺院尤其是禅宗寺院里饮茶已蔚然成风,不仅僧人们视饮茶为日常事务的一部分,而且禅宗寺院里还常常举办仪式严格的“茶会”,这一点与寺外社会饮茶风气的散漫、浪漫颇有不同。大约生活在公元720-814年的百丈怀海禅师,是六祖慧能的三传弟子,他与其师马祖道一合力创制了根本不同于印度佛教四处游走乞食习俗的中国式禅门丛林制度,佛门弟子同修互助,集体从事农耕生产,“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开启了中国禅宗此后一千多年兴旺发达的深厚根基。百丈怀海还率先为丛林定规立矩,据《释门正统》云:“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丛林规式,谓之清规”,而百丈清规中,已明确将茶事穿插融汇于佛事活动的种种细节之中。宋元时期,慈觉大师宗赜所编集的《禅苑清规》、弋咸禅师所编著的《禅林备用清规》,以及根据皇帝的命令重新整理的《敕修百丈清规》,其佛门茶会礼节规矩森严,面面俱到,为今日天马行空的现代茶会所难以想象,因而,人们言行之间,将“禅”与“茶”联系在一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其二,禅师常常“以茶譬禅”。仍是基于饮茶之普遍,禅师们常常近取身边之茶以譬喻禅机。最为著名、流传最广的是赵州和尚“吃茶去”的公案。一人初到寺院,参拜赵州丛谂禅师,赵州问:“以前来过吗?”答曰:“没来过。”禅师说:“吃茶去。”当时,无论这人还是旁边的人,或许都以为赵州此语大有禅机,既然没来过、没吃过“赵州茶”,那么“吃茶去”当中可能就蕴含着禅的意味吧。可是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人到了寺院,仍是先来参拜赵州禅师,赵州照旧问:“以前来过吗?”答曰:“来过。”禅师说:“吃茶去。”这下旁观者可就傻眼了。当家师小心翼翼地问道:“大师,来过的也吃茶去,没来过的也吃茶去,为何?”赵州和尚诙谐地叫了一声当家师的“官衔”:“院主”,院主答:“在”。只听赵州和尚说:“吃茶去”。这下更令所有旁观者崩溃了。(见《指月录》卷十;《五灯会元》卷四;《景德传灯录》卷十;《古尊宿语录》卷十四;《圆证直指真际赵州谂禅师语录》四五九篇)这则故事,此后一千多年直至今日,成了参禅者必欲参破的公案之一。丛谂禅师是禅宗史上一位极有影响的大师,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行脚至河北赵州时已年届八十,此后驻锡当地观音院弘法传禅40年,留下大量的禅门公案、话头、故事,于世寿120岁时圆寂,时人即呼之为“赵州古佛”。今世著名的佛门大德赵朴初居士有诗赞颂道:“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其三,唐宋两代湖南澧州(今常德)夹山禅院住持禅师对茶禅文化的弘扬。据《五灯会元》等记载,夹山善会禅师(804~881)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年)居湖南澧州夹山寺,首倡茶禅境味之说。善会座下传法弟子甚众,促进了茶禅文化的广泛传播。北宋徽宗政和年间,圆悟克勤禅师(1063~1135)驻锡夹山灵泉禅院,耗时二十载作《碧岩录》十一卷,成为中土禅宗史上的经典力作。传说圆悟克勤曾手书“茶禅一味”,被入宋参学的日僧荣西带往日本。圆悟克勤确有墨迹传入日本,是写给他的法嗣绍隆禅师的传法鉴定书,又称“印可状”,开首一句是“开圣堂头隆禅师”,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被视为日本茶道至尊无上的传家之宝。但据笔者目前所知资料,似乎今日并无圆悟克勤“茶禅一味”墨迹存世的有力证据。中国茶文化研究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工夫茶文化传承人陈香白先生访问日本的时候,曾经专程拜访中国茶界众口一辞认定收藏了圆悟克勤“茶禅一味”墨迹的大德寺,但得到住持的明确否认,住持和尚表示从来没听说过有这件事。即便如此,仍有一派日本学者主张,“茶禅一味”的提法起于夹山。
其四,经荣西辗转至一休宗纯→村田珠光→千利休,“茶禅一味”的理念在日本被发扬光大。日本本不产茶,平安时代(794-1192)之前的漫长时期里,日本人也不知茶为何物。茶之所以登陆日本,以致于15世纪之后以“茶道”之名大行于世,除去鉴真东渡带去的少量直接饮用的茶叶之外,根本得益于最澄、空海、荣西、一休、珠光和利休等人的天才智慧与不懈努力。其中最澄、空海、荣西都是曾留学中国的日本学僧,期间苦修精砺,日臻化境,分别在公元805年、806年(中国唐代)和1191年(宋代)学成回国,后来都成了日本开宗立门的佛界领袖。这几个僧人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醉心于中国兴盛的茶文化,他们从中国带回茶籽广为种植,从而使日本人有机会进入茶的美妙世界。入宋归来的荣西,还撰著了一本在日本社会影响深远的著作——《吃茶养生记》,借着用茶汤医治好了将军源实朝醉酒并消化不良的机会,献书给将军(将军是当时日本实质上的最高统治者),极大推动了饮茶之风由寺院僧侣向贵族、武士等构成的上流社会的蔓延,奠定了嗣后日本“茶道”兴起的基础。一休禅师本是皇室出身,在政治争斗的漩涡中不得不在幼年寄身禅院,性情旷逸放达,不拘小节。村田珠光11岁即在净土寺院出家,30岁时又成为一休挂单的京都大德寺里的一名禅僧,从一休处领略到茶的真谛,其后还俗,成为当时最著名、最独特、最有思想的茶人,经他的再传弟子武野绍鸥,再到绍鸥的弟子千利休发展完善,终于完成了日本茶道的构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日本茶道不仅始终高扬着“茶禅一味”的旗帜,同时也将“茶禅一味”的理念落实到了繁复、谨严、精致的茶道仪式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而实事求是讲,“茶禅一味”在中国社会文化史甚至茶文化史上,远没有达到过在日本被尊奉的高度,只是沧海桑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从落后封闭的状态骤然打开国门之后,半洋半土、似曾相识的“茶禅一味”旗帜又被强劲的海风裹挟着吹回到了它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