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各个城市,一定会有一个这样的地方:一片较为空旷的区域,竖着几块贴满纸张的白板。白板下边聚集着退休的大爷大妈,仔细端详着纸张上的信息,时不时掏出手机拍几张照片……
是的,这类区域,就是城市的相亲角。
相亲角,根据城市需求,或大或小。有的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譬如上海人民公园,每日携带资料过来的家长络绎不绝,甚至有外国人专门过去,只是为了感受一下“中国式相亲”的氛围。有的并不成一定气候,但是在周边居民的口耳相传中,也是一个在一定区域内相亲资料的聚集地。单身男女,更多的是单身男女的家长,空闲时间总愿意去那里逛逛,期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结婚人选。
合适,是相亲的关键词之一。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到了相亲这步却不尽然。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前提是要有爱情,再谈婚姻,最后是坟墓。但是相亲,往往一步到位,略过自由恋爱,直达婚姻。换一种说法,是一开始就躺在坟墓里过生活了。
跟合适一起出现的关键词,是“条件”。事业编、公务员在相亲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必定高于私企职员。对于稳定的渴望,体现了中国人烙印在骨子里的对于安全感的追求。城市独生子女往往不会考虑农村非独家庭。同时,父母的学识,工作,有没有退休保障,也是相亲过程中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权衡利弊做出最优选择,正如要谈一门好生意。
当把爱情和婚姻当作一门生意时,人的心态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爱情不再单纯是爱情,婚姻也不是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结果。爱情是比较之后的最优选,而婚姻,是让自己后半生过得更好的保障。因此,在相亲过程中同时接触多个相亲对象,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养鱼”。谁也不愿意成为别人池塘中的一条鱼,但是选择了相亲这种寻找另一半的方式,就总是无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除非自己先行退出。所以相亲实际上是违背人性的,往往有很多人会陷入无尽的自我怀疑、内耗之中——“Ta怎么冷淡了?是不是不喜欢我了?我有哪件事做的不好?是我太差了吗?他是不是找到更好的了……”这种情况重复出现,便磨没了人对于寻找爱情的热情——看着条件合适,谈几个月能处的来就结婚吧——很多人都是这样走进了婚姻殿堂。
朋友小可就是其中一员。从小就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长大,是典型的乖乖女。上学时学习成绩也不错,毕业后顺利地考取了某市教师编制。后来在父母的张罗下认识了一个条件不错的男生——在外人看来他们真的是非常合适的一对,包括小可的父母也这么想,因此极力撮合他们修成正果。但是小可却总是在犹豫:虽然这个男生条件很合适,但是自己却没有心动的感觉。父母劝她:“感情可以慢慢培养嘛,这么好条件的男生可是难找。”小可想了想,也深以为然,便冲着条件和自己并不爱的人结婚了。婚后生活的确稳定且富足——这的确是一笔好生意。
可是,抛开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精神上是满足的吗?如果遇到真正爱的人又该怎么办呢?这些问题只有小可自己才能得出答案了。
《老友记》中有这样一集:罗斯在朱莉和瑞秋之间抉择不定,于是钱德勒给他出主意,让他给每人列一份优缺点清单,比较一下然后做最优选择。罗斯列了瑞秋的一堆缺点:有点娇生惯养,朱莉是考古学家而她只是服务生,脚踝有点胖……可是,朱莉只有一个缺点——她不是瑞秋。
她,不是瑞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