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总是想,长大了我是上清华还是上北大,长大了才发现,小时候我想的真多。”
高考之后,我乖乖听了爸爸的意见,上了一所不太喜欢的大学,读了一个不感兴趣的专业,所以理所当然的始终抱有抵触情绪,从来没有认真对待过学校的课程。
我参加了辩论社团,可是这个社团好像是个皮包社团,从来没有通知过我参加活动,只收了我20块的入会费。我开始期待辩论队的纳新,但是学校仿佛没有这个东西。
后来学校的各大组织纳新,我对电台的播音最感兴趣,但是莫名其妙的没有看到他们的展台,然后就被缺人的艺术团学姐拉走 报了话剧社。当然我没有那个天分,最后加入了艺术团的文职。
我的室友们参加各项活动并不积极,所以我也和她们一起懒懒的躺在寝室。以前我不爱看剧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英剧美剧日剧都有追,国产剧偶尔也会看看。哦,对了,还有好多综艺,我笑不出来,但是都有看。
就这样过了三年,我的成绩在班里始终倒数,没拿过奖学金,没获过什么奖,也没对学校产生感情。嗯,是时候考虑考研了,终于可以去我真正喜欢的学校了。
我开始准备跨专业考我当初想学的法学,先买了两本专业课教材开始看,第一天看了三章,嗯 还不错。第二天看了三页,额 还得继续。第三天、第四天…就这样没有然后了。法学不考数学,要考两门专业课,天哪我从来没学过啊怎么比得过本专业的学生。最后我放弃了考研。
爸妈坚持让我考研,这时候已经九月了,我决定考复习难度不是很高的专业硕士。开始报考了,我连一轮数学都还没有看完,根本不知道能考几分,又很怕考不上,所以最后还是报考了本校。
我们学校的分数很低,自从确认报名我就更懒散了起来,每天睡到自然醒,英语五年的真题都没有做完,12月份结课之后躺在寝室和室友又看了一遍甄嬛传。
现在我研一快要结束了,过着和大一、大二、大三都一样的生活,一成不变。
前几天整理旧本子,翻出了一篇高中时候写的东西,(显然那时候的我已经知道 我既不会上清华,也不会去北大了)里面有一段对大学生活的描述,其中最重点的可能是参加辩论队和大量读书。可是大学四年,我并没有参加辩论队,阅读量也没有达到之前的预期,甚至不如以前。
我发现我成为了和自己期待的完全不一样的人,自卑、怯懦、乏味又懒惰。
后来我知道了学校其实是有辩论队的,虽然不是很活跃,但不知道在哪个悠闲的下午,我发着呆错过了它。每次校园广播响起来时,我也会想起我当初因为懒得仔细找,没来得及尝试就错过了的电台播音。
对了,还有曾经想学的法律,当初本可以去蹭课的,如果听完了所有的专业课,考研时想跨考也不会那么难吧。
我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自己能是什么样子,我只知道我没有为自己想要的一切付出那一点点努力。是我,亲手抹掉了那个更好的我。
看到一个同学参加了很不错的辩论比赛,想起我曾经也喜欢辩论。发现一个同学现在做了编辑,想起我曾经也很喜欢写东西。
也许我还喜欢过什么别的,我不记得了,不过也许某一个同学下次在微博发自己的近况时,我会想起来吧。
最后,最诚挚的,祝你和我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