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
——《诗经》
释:看那淇水的河湾,绿竹婀娜郁郁葱葱。斐然文雅的君子啊,像切磋过的象牙,如琢磨过的美玉般纯美无暇。庄重而又刚毅,显赫而又坦荡。斐然文雅的君子啊,让人始终难以忘怀!
评:诗中让人看到古代的君子高洁的风范,庄严而旷达,优雅而洒脱。这样的君子啊,实在是忘不了。现在的社会上沽名钓誉而不名副其实者太多,如果多一些这样人格高尚的人做社会的楷模,让人们觉得高山仰止,社会风气自然就会好起来。
【故事】
华佗拜师
华佗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他技术全面,精通医道,尤于外科,曾发明全身?麻沸散?用于剖腹开背、切除胃肠等大手术,特别是在他功成名就之后,仍然谦虚好学。华 佗拜师学艺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一次,华佗给一个年轻人看病,经望、闻、问、切之后,认为患者得了头风病,可是他一时又拿不出来治疗此病的药方,急得束手无策,病人也很失望。后来,这位病人找到一位老医生,很快就把病治好了。华佗听后很是惭愧,便打听到老中医的住处,决心去拜师学艺。但华佗当时名噪四方,唯恐老中医不肯收他为徒,于是改名换姓,来到老中医门下,恳求学医。老中医见华佗心诚,就收他为徒。从此,华佗起早贪黑,任劳任怨,虚心好学,终于获得了治头风病的绝技。当华佗满师归来时,这位老中医才明白眼前这个徒弟就是名医华佗,他一把拉住华佗的手说:“华佗啊,你已是名扬四海,为何还要到我这里受苦?”华佗把来意告诉了老中医,并说:“山外有山,学无止境。人各有所长,我不懂的地方就应该向您学习。”
【评】:我们要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汲取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才能不断拓展、深化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华佗拜师学艺,不耻下问的故事,就体现了这一点。
【原理】
古特雷定理
每一处出口都是另一处的入口。
评:上一个目标是下一个目标的基础,下一个目标是上一个目标的延续。
【热点】
大学种地成了必修课,能否唤醒劳动教育?
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所有学生都要上一门必修课,叫作《农业生产综合实训》,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要下地干活,种不出萝卜番薯,就拿不到学分毕不了业。太阳底下怕晒黑?不行。害怕萝卜青菜上肉嘟嘟的虫子?不行。关键是,学校请来的助教,还是资深农民,要求十分严格,根本糊弄不过去。
学习如何施肥、翻整土地、起垄,如何选育各种果蔬的小苗……该校将种地设为必修课的初衷很简单——农学、植物保护学、园艺等专业的学生,如果连地都没下过,将来毕业了,如何学以致用呢?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说易行难,该校能使之成为一种制度并一丝不苟地执行,值得点赞。而抛开农学专业的背景,将劳动作为必修课,应在更多的学校找到存在感。
近年来,不少学校都开设过“种菜”“种地”等劳动课,但往往都是浅尝辄止的体验,甚至掺杂了不少 炒作成分。相比之下,更显得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的难能可贵。如今,下地种菜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一块拼图,也真正将劳动教育落到了实处。其他那些口口声声说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劳动的学校,你们颤抖了吗?
劳动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同时让他们走出宿舍教室,走出网络世界,体能也可以得到增强。更关键的是,学生可以从劳动中获得成长,学会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果实,学会吃苦耐劳……而这些,恰恰是当下学生所缺乏的。劳动课应该贯穿于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每一个教育阶段,这是破除应试教育壁垒的重要手段,毕竟,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学习机器,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要从小抓起。
现实的尴尬在于,很多时候劳动教育仍处于“沉睡”状态。当下的学生,越来越多的作业,五花八门的补习班、兴趣班,他们如同金丝鸟一般,在应试教育的笼子中被负重前行,户外劳动甚至是玩耍,都已变得遥不可及。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劳动课都不该缺席于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只要有心,学校和家长定然可以创造多种劳动的机会,供孩子们从中汲取能量茁壮成长。
评:当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该成为学生的群像。教育不止是散发着墨香的书本和书声琅琅的教室,还应该有庄稼地里泥土的芬芳。世界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但劳动教育匮乏的学校,学生的舞台是残缺的。但愿所有学校都能把“种地”课变成必修课,唤醒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