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7月25日,我在《下一版本的个人信息管理系统构思》的文章中发布了通告,招募拥有自己信息管理方法、工具,实践信息管理6个月以上,拥有写作输出习惯的伙伴跟我一起共同讨论建设PIM(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系统。之后,我从42个报名者中选出了3个伙伴(月夜吸血鬼、Ricky、橙子)来一起讨论,并由月夜吸血鬼负责项目推进。
但是,今天晚上,8点到8点22分,我给大家讲了一下思路,最后一句话是:“那我们这个小组可以解散了。”大家忽然都安静下来,我也可以感受到失落的出现。生命都有开始和结束,任何产品也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一个小型组织,它的使命达成了就可以了,我们的伙伴可以进入下一个全新的使命继续成长。
所以,即便失落,依然坚定地选择。
在交流过程中有一些很关键的地方,我想在这篇文章里整理一下,以作备忘。
2
之所以要建立这个组织,原因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经说了,简单总结,就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输入端内容太多,不知道究竟怎么处理好。
于是,我通过《下一版本的个人信息管理系统构思》文章,给了解决方案。说实话,很幸运的是我有记录的习惯,现在再看这篇文章,就觉得当时弱弱的、蠢爆了,原因很简单:没有考虑清楚问题是什么,就随意给出解决方案,并且,解决方案中没有一个基本假设/原则,只是把解决方案弄得很好看而已。
好吧,不说自己的蠢了,继续按照当时的思路推进。于是,我给出了建设全新PIM系统的解决方案,并且安排大家去做了。可是,由于没有思路,我自己也很难推进这个任务,于是,希望看看三位伙伴有没有可能给出有效的方式。现在来想,如果在悖论层中,再努力也是没有用的!(“三层系统”见:《问题的唯一原因,用三层系统给出解释》)
后来这两个月,我一直在研究基于价值导向的个人成长应该是什么样的,如何才能搭建出更简单、更容易上手,最小可执行的系统呢?随着问题不断被解决,项目化任务推进方法 & 知识创造的双轮组合(见:《“61分的背后”闭门复盘会的记录》)已经逐步形成,并在团队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整个团队的效能都在以数量级的方式提升。
更重要的是,我对“做多”是高概率的错误,有了持续深刻的体验和理解。8月17日写的文章《为什么“做多”是一件高概率错误的事情?》,到现在一个半月之后,这篇文章竟然推着我获得了巨大的改变。比如今天早晨我在给“做自己的CEO”的伙伴讲成果管理方法的时候,就用了这张图:
如果要做的事情很多,那只能说明自己的层次低,所有的细节都要考虑,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高概率错的。所以,我想解决问题,就要拉升自己的高度,用升维的方式去重新理解,从悖论层进入解决层,站在高度上看到系统全新结构下的关键,然后用做少来一击制胜。
这已经成为我解决问题的关键思路了。
3
回到PIM系统构建上来,我当时提供了这样的解决方案:
你看,这个流程图已经是个系统了,已经是在走做多的路子了。并且,这里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这是我近几天才获得的认知:构建系统的时候,如果没有持续的实践,一定要谨慎绘制大型流程图,因为那都是主观世界的构想,真到做的时候(客观世界),很有可能是有Bug的。
所以,当我想用一个体系来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一定是用了做多的思路。那么,这个思路既然是不对的,就必须升维。
问题:如何从信息管理进行升维呢?我的思路是:找到一个模型框架来找到信息所在的更大的系统。比如说,使用知识管理中知识和信息关系的模型(数据-信息-知识-能力-智慧);比如说,使用信息处理机制(输入-信息处理-输出)。你会发现当维度拉升之后,看待问题的角度就发生了变化,我们分别来看这两个视角。
在知识和信息关系的视角上来看,信息根本不重要,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获得智慧,那就直奔智慧而去就好了。但是,智慧是主观世界的,它还是有些片面,应该再增加一级,就是能力级别,看看能力在客观世界是怎么发挥作用的。而如何体现你是一个有能力和智慧的人呢?我的答案是:成果。
然后,我们站到信息处理机制上来看,一个信息之所以要处理,它的关键目的在于输出,而不是输入。说到了输出,联系第一个视角所考虑成果,自然就指向到了我近两个月研究的结果——“通过项目化推进任务进行知识创造”这个关键逻辑上来了。
4
通过我在“做自己的CEO”课上的分析,成果分为三种:支撑、目标、知识成果(具体看《每个人都可以快速上手的最小成长策略是什么?》),而知识成果是所有成果中最重要的。
知识成果的生成方式,有三个阶段:知识萃取形成卡片、知识整合形成主题、知识生产形成产品。那么,知识萃取形成卡片就成为整个知识成果生产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恰好,我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研究了卡片生产的方法,实践并摸索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式,也已经解决了卡片生产的问题。
用TMBRT来嵌套的话,卡片生产的方式为:
- T:灵感、学习、交流、任务推进等;
- B:复制卡片模板,将经历萃取记录
- R:不断更新,形成更大的体系,形成使用价值
我不仅把卡片生成的全套流程完成了,甚至连关键环节的话术也给出来了:
在我实践卡片技术的时候,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况:无论要输入什么,看书、听课、高手交流、灵感、做事情……萃取的结果都是卡片。
这说明什么?所有的输入都对应着一个方法,实现了N V 1的模式,这是符合边际成本递减效应的啊。也就是说,我可以用一套方法去应对各种输入了,那么,不管输入是什么样的,根本就不用管,你只要把卡片萃取做好就可以了。
而这个认知对我来说非常容易接受,因为我在2012年有拍娃娃的经历,通过一次次拍娃娃的体验,我获得了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智慧,我截图来看:
原文《个人知识管理:娃娃机是什么》,我发在我的博客上,可以移步去查看:http://blog.hiddenwangcc.com/archives/1263。再次感觉到自己有记录的习惯,是件很幸运的事情,边际成本基本为0了。
我要解释一下,这个认知的价值。这条认知是:只有在自己手里的才是自己的。有很多人会买很多书、课,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匮乏,觉得对未来没有必胜的自信,所以,当看到别人好的时候,就会焦虑,于是通过随意投放解决方案,来适当缓解当下的焦虑情绪,让自己以为买了书就是已经读懂这本书,可以让这本书去指导自己的人生了。但是,却没想,平庸的策略只能得到平庸的收益,这种看似解决问题的方式其实是在饮鸩止渴,会让自己越来越焦虑。
其实,道理很简单:无论输入有多少,你没有萃取过,不能够形成知识组块和自己的认知进行结合,不去进行实践形成心理表征,那些输入就都不是你的,它们只是看上去是你的而已,而这种外表的光环掩盖了你的弱小和无能,并且把自己推向更弱小和无能中去。所以,不用担心很多东西在身边划过,自己没有抓住,浪费了机会,要知道,你要是抓住了,反而害了自己。
在这个认知下,N v 1的逻辑可以走通,这个逻辑“不管输入是什么样的,根本就不用管,你只要把卡片萃取做好就可以了。”也是通畅的。
那么,输入端好像没有了管理的必要。
5
可是,理性上想得通,感性上还是觉得心有不甘,看着那么多好东西在身边出现,自己没有抓住,难免会觉得有损失。诶,人类这种损失厌恶的本能啊,即便是发现了,还是会受制于它。
既然,我逃不过规律,那我就要用一些手段来进行适应。这个方式就是91和28的区分方案。
首先,按照杠铃策略的原理,我将输入端的精力投入分为两块,比例为9:1。90%的部分关注在自己当下价值创造上,10%的精力,用在随机事件上,以便放大未来的可能性。
其次,根据二八定律的原理,将9份的精力再进行划分,比例为8:2。80%的部分进行功利式的使用,所有的学习直接和生产的成果有关,这个部分我会精准地掌握概念、方法、流程、模型、框架、实践……也就是说,这是我的核心竞争力的部分。
90%中剩余20%的部分用来该领域相关知识的学习,标准不用太高,达到基本知道就好了。这里,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我自己认知调整的故事,看看是否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20%的部分”所要采取的策略。之前,我认为自己在掌握概念的时候,一定要精准,否则,使用的时候会被那些懂的专家笑话(记得,有一天晚上,深圳幸福进化俱乐部里面有个人,各种怼我啊,各种不服啊,因为他说我对熵的解释有问题,可惜的是,这个人除了会笑话人、耍宝抖机灵之外,也没有见到他指出我的问题,拖黑了也就算了),在这样的期待下,根据RSQC原理,质量要求高,我的投入必然会多,可是,我只能投入20%啊,还有那么多让我感兴趣的东西呢,我该怎么办啊,所以,焦虑就出现了。
而现在呢,我把这个部分的策略调整了,我不再关注质量了,而是强化了成长型心智的作用。具体来说:如果我知道了一个概念,我就会拿着到处用,到处讲,我不管我说的是不是100%精准,而是等待别人来指出说:“永澄,你这个部分说错了”。因为是成长型心智,你需要的就是认真询问哪里错了,然后抓紧时间改进就好了。这个时候,质量要求一下降,成本也就降下来了,范围就可以提升上去了。这样,也能够看出20%和80%上,概念掌握的差别了。
所以,整个体系打通了:输入端的策略已经明确了,系统端的策略就是项目化的任务推进,而输出端使用知识创造的方式去创造就可以了。
在这个策略下,复杂的PIM系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什么如何对印象笔记进行分类管理,如何把微信里看到的东西都保管好等等的事情,不做才是最对的选择。因此,我们的小组也就决定解散。
6
事件复盘完了,我也得到很多经验,简单整理如下:
- 做多是高概率的错误,一旦发现多,不要着急推进,立刻思考是否有更高维度的系统去改进;
- 平庸的策略只能得到平庸的收益,人一辈子那么短,我们又只能是普通人、平凡人,何必过得那么平庸?
- 敢于质疑自己的决策、敢于认错,当你知道母体能够生成实体,改变母体才能改变未来的时候,就不会执着于过去的错误了。
以上反思,希望我的三个伙伴能够收到,不要失落,在错误的事情上赶紧停下来,是正确的选择。我们已经相识,接下来,有更好的未来等着我们,让我们一起走向前吧~
今天CEO的课上,我们打通了母体和实例的关系,其实是因上努力的落地化用法,只不过,我给更通用化了。月饼模具的思路很好,很开心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在提升,慢慢来,持续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