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语文课,我们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课——学会抒情。
写作实践中有一个写作题目是《我的烦恼》,我打算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烦恼。点拨一下这个作文应该怎么写。
刘昌昊同学一马当先,成了叙说烦恼第一人。
“老师,我的烦恼就是我妈真是太唠叨太唠叨了,一个话题她能重复一百遍,还在不停地说不停地说,有时候真的感觉脑子都快要炸了,她还在不停地说,真是让人崩溃的节奏。她会在你写作业时说,吃饭时说,睡觉时还说。那天,半夜两点醒来,她居然还在说,一下子说到夜里三点,她才睡觉。
我们家每天充斥着一个话题——学习。学习,学习,在学习,脑海里天天就被这个话题填满了。”
“周六那天,回到家,她允许我看二十分钟电视,结果她把钟表调快了,大概只有五分钟,就说时间到了。我感觉时间不到,跟她顶了两句嘴,她就很生气地说‘现在开始,你必须两个小时不准动,只能趴在书桌前写作业,否则,狼牙棒伺候!’”
“真的,她太能唠叨了,我有个亲戚不想上学,非要出去打工,干了三天受不了,又回来上学了。她每天可是有话题了,早晨醒来第一句话就是,你不好好学习,也让你去打工去,让你受受罪,看看你可好好上学。我的天,每天早晨醒来第一句话就是这个,足足重复的有一百遍还多。”
……
刘昌昊同学滔滔不绝,叙说着妈妈的唠叨,诉说着自己的烦恼。
我追问:“你感觉妈妈的唠叨,对你来说,有用吗?”
“没有啥用,”他好像感觉自己的回答不妥,稍微顿了一下,又说“好像有一点点用。”
这孩子的叙述,我觉得给家有孩子的父母提个醒:我们不停地唠叨,会起到想要的效果吗?
一件事,说了一遍两遍三遍,或许还可以强化一下印象,如果说了几十遍,甚至上百遍,是不是变成了噪音呢,甚至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让事情越来越糟糕!
我们应该从媒体上看过不止一个这样的事件:由于父母的过度唠叨,孩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与父母大打出手,甚至发生流血事件。
真的,过度的唠叨不到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孩子对你的话产生免疫,充耳不闻,甚至反感,恶化亲子关系。
可以跟孩子定一个协议:我可以不唠叨,但你要自己管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按时做。如果不能做到,就要受到一定的惩罚!
我想,这样的做法,远比无休止的唠叨更有用吧!
我今天在班里做调查“如果你有一个不唠叨的妈妈,请举手!”五六十人的班级,竟然只有十个左右的孩子举手。看来,“喜欢唠叨”,似乎是所有妈妈的通病。
我们都知道,唠叨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是,如果孩子没有感受到这是爱,甚至已经因此恶化了亲子关系,做妈妈的女同胞们,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下自己呢!
友友们,如果你看到这篇小文,希望你别再做一个让孩子厌恶的唠叨妈妈了!